第九十章 穩定大局

韓令坤、高懷德、張瓊、黨進控制皇宮,將藏身在宮裏各角落的殘兵一一搜索出來。

這個時候,文武百官方才發現符皇後與幾個皇子都不在宮裏了。

這皇帝駕崩,符皇後與皇子不在,如何治喪?

大周有節儉治喪的習俗,太祖郭威就特別下令,陵墓從簡,不得騷擾百姓,不要特別派人駐守,更無須陪葬金銀財物,用紙衣瓦棺即可。

完全是不給盜墓者一點活路。

郭榮在生前也表示效仿郭威,將清廉貫徹到底。

可再簡潔,也得有皇後皇子治喪呀?

而且依照道理,這天下不可一日無主,皇子靈前繼位也是傳統。

這皇後皇子皆消失了,瞬間讓禮部的一群大老爺們不會安排了。

大周的禮部尚書是宰相王溥,他的官職是禮部尚書、平章事兼參知樞密院事。

王溥找到了羅幼度,詢問接下來應該如何處理。

羅幼度道:“陛下駕崩乃國之大事,治喪不可耽擱,照常執行。至於皇後與梁王等皇子的下落,我已派人暗自尋找。此事暫不可宣揚,以免引發惶恐。”

這國不可一日無君,若四方諸侯、軍閥,得知中原無主,腦子一熱,指不定會發生什麽事情。

這世上很多人,很多事情都不能用常理來推敲的。

人就是矛盾體,連範質這樣的人物都會為權勢迷了眼睛,昏招連出。

何況是一些滿腦子腸肥的武夫?

王溥也知其中的輕重緩急,大步去了。

羅幼度望著王溥的背影笑了笑,別人不知符皇後的情況,他焉能不知。

盡管不知真實下落,但為自己那個老嶽父符彥卿保護起來無疑。

在事情未定之前,符彥卿不讓符皇後出來,可以理解。

畢竟在對方心底,自己未必可信。

提前出來,保不準就讓“亂兵”殺了。

羅幼度沒有對郭宗訓動手的意思,可明顯感覺出了趙普動了這個念頭。

但現在叛亂基本已平,也是時候出來了。

但京中上下毫無消息,符彥卿的用心耐人尋味了。

不管自己那個老嶽父怎麽抉擇,郭榮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不能亂。

羅幼度又找來了魏仁浦。

“道濟兄!”

“見過統軍!”

兩人地位孰上孰下已經一眼可見了。

盡管魏仁浦是宰相兼任樞密使,可面對現在的羅幼度,依舊只能行下屬之禮。

羅幼度道:“找你來是商議兩件事。皇城守衛之事,茲事體大,得謹慎而決。”

魏仁浦低頭,眼中閃過一絲復雜之色。

不同於範質為權勢所迷,也不同於王溥心思復雜。

這位三號宰相是實打實的忠臣,不但在陳橋兵變中組織反抗,即便臨終前都在念著後周世宗郭榮的名字,自責沒能保住大周的江山。

所以不管現在羅幼度如何得勢,魏仁浦心中考慮的都是大周。

只是便如當初他阻擋不了趙匡胤一樣,現在又怎麽阻擋羅幼度掌控大周之權柄?

殿前司是郭榮一手創立的,是護衛皇城的核心力量。

但因趙匡胤的謀反,除了跟隨羅幼度征戰燕地的慕容延釗所部之外,十之八九都涉案其中。

位於軍營裏的兩萬余殿前司兵卒盡管是受到了蒙騙,並非真心造反,但無法改變他們參與造反的事實。

可以免罪,但繼續讓他們擔任皇宮守衛,負責護衛皇宮,顯然失當。

殿前司必須經過重整,而且護衛皇宮的重擔也不可能重新交給他們。

大周禁軍三司,除了殿前司就剩下禦營司跟侍衛親軍司了。

侍衛親軍司分馬軍司與步軍司,步軍司負責大周外城護衛,馬軍司負責京畿周邊,也是責任重大。

再讓侍衛親軍司接管皇宮護衛,哪有這個道理。

何況韓通又何德何能掌如此權勢?

能夠接替殿前司護衛皇宮重擔的唯有羅幼度執掌的禦營司。

一旦讓羅幼度執掌大周皇宮,那可比趙匡胤更要可怕。

逼降蜀地,淮南之戰軍功謀功第一,收復燕幽故地,掃平趙匡胤叛亂,種種功績加起來遠遠超過了歷史上黃袍加身時期的趙匡胤。

唯獨不同的是缺乏趙匡胤那趙家父子兩代人在軍中累積下來的人脈。

但是此次平復趙匡胤叛亂,羅幼度大方地饒恕了與趙家親近的人,必然得到他們的支持。

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力量來阻止限制羅幼度的崛起了。

魏仁浦看著笑盈盈與自己商議的羅幼度,就是一陣頭皮發麻。

對方就是要讓自己來開這個口,偏偏自己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道:“殿前司需要重整,皇宮護衛之責,唯有讓禦營司頂上。”

這護衛皇宮的權力給了禦營司,想要收回幾乎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