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潘美歸來

羅幼度這句就快了,並非隨口一說。

雖說這一年朝廷,受黃河影響,在治理黃河上耗費了許多人力物力財力。

但天下一統,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拘於一地。

東邊不亮,西邊亮。

黃河中下遊收成欠佳,但江南、巴蜀、漢中都迎來了大豐收。

還有東南亞諸國,中原的各種奢侈品、生活必需品大量湧入。

筆墨紙硯,綾羅綢緞,各類精美的瓷器,名人字畫,很快受了東南亞諸國貴族的青睞。

當一個國家過於強大的時候,會給他國一股盲目崇拜的感覺。

反正國外的月亮就是圓的,沒有任何道理理由……

在這個時代華夏就是所謂的國外。

漢文化思想也開始在東南亞諸國流傳盛行,漢人的絲綢蜀錦刺繡,風靡上流社會。

家裏沒有幾件精美的瓷器,沒有幾幅名人字畫,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身上不穿著綾羅綢緞,甚至都沒臉出門,怕被人恥笑。

同時中原廉價的生活必需品開始搶占東南亞的市場。

華夏地大物博,生活物資齊備。

隨著民生安定,手工業飛速發展,很多基礎物資飽和,一股腦的都丟向東南亞。

質量好,價格還公道,還有天朝上國的神力加持,一進入東南亞市場,就將東南亞的諸多產業打得落花流水。

這個時候,羅幼度以高於東南亞糧價收購糧食的經濟戰略取得了效果。

現在的東南亞幹什麽都沒有種地賺錢,東南亞的糧食,有多少,中原收多少。

貴族們為了維持全新的奢靡生活,開始大量地種植糧食。

百姓為了更好地生活,也開始種植糧食。那些手工制造業的百姓,紛紛當起了農民。

這個時代的東南亞地廣人稀,不缺耕種的土地,掀起了一波全民種地開荒的熱潮。

不過東南亞的氣候過於濕潤,稻米一年三熟不假,可因氣候過於潮濕多雨,稻米不易存儲。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羅幼度還特地派遣官員深入東南亞指點他們的存儲糧食技術,特地開辟了糧食運輸通道,也是為了一群小弟操碎了心,但獲得的效果是極其顯著的。

一艘艘的糧食貨船通過南海運往江南,再通過漕運運往中原。

現今中原的糧價定格在鬥米十文上下,雖不及唐朝貞觀時期,歷史最低的兩文,卻也居於歷朝歷代的低點了。

相比宋朝這個時期的每鬥一百錢,虞朝的百姓顯然更加幸福。

此次中原黃河兩岸受災,換作尋常,糧價必然上漲。

但在朝廷充足的庫存之下,糧價穩如泰山,分毫不動。

定價鬥米十文,並非是因為朝廷受不起更低的糧價,而是擔心谷賤傷農。

畢竟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生產力大不相同,糧價太低對於大眾百姓,反而是一種傷害。

國庫充盈,羅幼度又解決了軍隊的問題,抹去了五代兵賊性質的強兵,賦予了榮譽與信仰,已經擁有遠征的先決條件了。

唯一等的就是契機,還有民力的恢復。

聽到羅幼度這麽一說,韓令坤、石守信瞬間來了精神。

石守信搶先道:“打江南、嶺南要鍛煉新人,打契丹不用了吧?”

韓令坤也說道:“石老弟說的在理,陛下,可不能厚此薄彼。”

作為朝廷級別最高的官員,韓令坤、石守信知道勛章制度目前屬於試水階段,只是公布了五個級別最高的勛章。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含金量最好的勛章必然是華夏忠正章。

華夏向來是中國的代名詞,而忠正取至於文官的文正與武將的忠武,這毫無疑問是文臣武將的至高榮譽,唯有在保家衛國,治世安民,開疆擴土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傑出人士才有資格獲得。

這種至高榮譽誰不想要?

韓令坤覺得他有機會,畢竟他是最早與羅幼度交好的。

石守信也覺得他有機會,當初在禪位的時候,他是第一個跪拜的。

或許現在功績不夠,但接下來的北伐,那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兩人都覺得可以拼一把。

羅幼度也看出了兩人的小心思,也不說明,但這種至高榮譽他是不準備輕易頒發的。

這玩意就是一塊金牌,一旦泛濫就沒有價值意義了。

文官不說蕭何、諸葛亮這類的千古名相,至少也得是房玄齡、魏征、姚崇、宋璟這一級別的。

武將嘛,也不說衛青、霍去病、李靖、蘇定方,至少也得是侯君集、李績這樣的。

羅幼度大方地揮手道:“放心,肯定少不了你們。”

雖說戰事未起,但羅幼度向來有先飛的習慣,他已經為北伐之事,展開謀劃。

這一步,當然將在嶺南的潘美召回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