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工部官上門

即便是繕國公府的莊戶,也不是人人都能使用鐵制的農具,挖魚溝時,石仲魁就見過上百人中有7、80個人使用的都是木質鋤頭和鏟子等農具。

生產力低下,才是古代糧食產量低的主要原因,而這就不是某一個人能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了。

5月初,稻子已經插秧了一個星期後,在農莊裏讀書、修煉10來天的石仲魁,忽然聽順兒說,於洪高正在試驗田那邊。

等帶著人來到地頭沒想到除了於洪高父子倆和石光珠之外,周圍居然還站著至少30個身著景袍的鄉紳和一百多個隨從。

甚至綠袍官服的從六品於洪高身邊,還有1個同樣綠袍,和兩個紅袍五品以上的官員在。

越過人群看到一個紅袍官身邊,站著賈璉和賈寶玉,石仲魁一猜就知道這人肯定是賈政。

另外一個大概率也是工部的官員。

果然,等石仲魁靠近之後,於洪高一番介紹之下,除了從五品的工部員外郎賈政外,另外一個則是正五品的工部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

至於那個7品的綠袍官,不出意外就是和繕國公府做鄰居,在禮部任七品的給事中楊文欽。

本來還擔心姓楊的是來找茬,可看到他和於洪高聊得還不錯,不由感嘆都是演員。

賈政倒是老好人的樣子,在石仲魁對眾人行禮之後,又因為和賈璉、賈寶玉交好,主動喊他‘世叔’的原因。

率先開口道,“賢侄此舉利國利民,但初次實驗只要能把魚養大就是有功,切莫托大。”

石仲魁行了一禮謝過之後才笑著道,“世叔還請放心,小侄深知這種地一靠天,二靠地肥,三才靠莊戶們的精心打理,所以並未自誇,更未想過以此來邀功。”

“不錯,這靠天吃飯的說法,自古就有,賢侄如此想,再好不過。”

賈政雖然是世家子弟,也一心沉醉於四書五經中,但他既然在工部任職,十幾年下來這點淺顯的道理還是明白的。

其他人也跟著點頭之後,石仲魁才繼續說道,“農家肥有益於莊稼的生長,相信不僅世代莊戶的人家明白,古籍上也早有明示。

不過,這堆肥是個講究夥,稍有不慎農肥過多,或者農肥發酵時處理不當,就容易把莊稼給燒死了。

而田裏養魚不僅能利用魚吃雜草和害蟲,稻田魚還能為農田提供穩定、長久的魚肥。

鯉魚、草魚還能時常翻動農田中的淤泥,讓稻種更容易吸收田裏的肥力,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

幾個跟著而來的工部小吏一聽,頓時點頭起來。

賈政等人見工部的積年老吏都點頭,心裏也慢慢相信石仲魁起來。

“可一旦田裏的水不夠了,還如何養魚?”

石仲魁指著井字形的魚溝,“一畝地損失半分土地,挖出這個魚溝,不僅能為稻子蓄水,還能為魚苗提供生存地。

要是連魚溝都幹了,相信外界其他人家的田,早就也幹涸了。這是天災,非人力可抗衡。”

高永民微微點頭,“只是如此一來,此法確實難以全面推廣。”

石仲魁聽完就皺眉,難道說高永民等人沒聽說過南方有人早就稻田養魚了,還是這個世界並沒這種模式?

不對,賈寶玉就在古籍上看過。

或許只能用,古人沒親眼見過,沒人敢試。

加上信息不暢通,除了走南闖北的行商,古人的見識其實很小的。

很多現代人覺得稀松平常、理所當然的事,在古人眼中就是新奇和無法理解的事。

“大人,學生一開始就沒想過推廣到全天下。”

高永民和其他人一聽,頓時皺眉起來。

石仲魁嘆息一聲道,“養魚畢竟是個講究活,一般農家不會養,也承擔不了失敗的風險。

而且此法是學生從古籍上看到和做了一些改進而來,不僅需要時間檢驗是否合理,以免好心做了壞事。

也非是學生不願盡全功,學生也清貧過,深知對尋常家中只有三五畝田地的農戶來說,遵循舊例、按部就班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所以學生並未聲張,只想著在此地成功了,今後像家中先輩經營有道,留下百畝、千畝家資的士紳者,用幾畝地試驗一番,即便減產影響也不大。

而且想稻田養魚,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水源,此法一開始就排除了北方8成以上的田地。

但一旦此法可行,學生認為天下眾多鄉紳,會更願意出錢修繕溝渠,造福鄉裏。

而最適合推廣的南方一旦也盛行起來,每年為朝廷增加幾十萬石的糧食,還是不難的。”

高永民、賈政、於洪高和楊文欽,還有幾個工部的小吏互相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裏的狂喜之色。

要是真能增加2成糧食,就不是幾十萬石,而是幾百萬石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