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還了生養恩情

李世民病了後,宮裏一開始並沒多想,畢竟風寒在古代雖然算重症,但其實很常見,只是安排禦醫診病用藥。

可三兩天後,李世民的病情忽然加重,連呼吸都沉重起來。

眾多禦醫無法,就連長安城內有名的大夫都連夜請進了宮,折騰了一夜還是不見好,長孫皇後力排眾議,招太監即可去請石仲魁進宮。

到了宮裏,石仲魁一眼就看出李世民是真的壽元將盡。

當著眾多大臣和皇室成員的面,石仲魁嘆息一聲。

不過這聲嘆息其實只是做做樣子。

既然西遊即將開始,他當然不願意因為長樂就和大唐捆綁在一起。

不如趁機斷了糾纏,至少也不能讓今後的大唐,一直纏著長樂不放。

否則真到了皇朝末年,天下大亂時,長樂越是糾結著想保住大唐,越會因果纏身,甚至影響到她的修為、心性。

倒是僅僅保住李唐血脈,那就簡單了。

而且三代務農,也不考科舉,入仕途,什麽壯志都得消磨沒了,甚至想做世家都難。

故作深思,猶豫好一會才說道,“陛下安心,貧道既然和皇室結親,自當為陛下爭取十年,二十年的壽命,以全陛下生養長樂之恩。”

說完,目光看向多活了三年的長孫皇後,“當年皇後重疾,長樂上門求藥,貧道念在長樂多年和我夫人親近,又乖巧懂事的份上,一時心軟為皇後續命,已經犯過一次天條。

玉帝王母感念貧道多年征戰三界,降妖除魔的功勞,這才從輕發落,未處罰貧道。

這次若是明知故犯……”

石仲魁沒說完,但在場的人卻明白他的意思。

這代價肯定很大。

當然,有人信,自然有人不信,而且還真有人巴不得李世民早死。

但這人絕對沒李泰,還有幾個沒長成的小皇子和眾多沒子嗣,或者子嗣沒資格爭取皇位的宮妃們。

至於大臣們,李世民統治的早期,算是真正的明君,倒是真沒幾個人願意換個新皇帝。

而且能站在宮殿內的大臣,哪個不是跟著李世民東征西討,又經歷過宣武門之變的重臣和心腹。

就是當太子舅舅的長孫無忌,此時的心思也沒想助外甥李承乾登上皇位。

一則或許和李世民有真情,二則此時能壓制長孫無忌的大臣不少。

就是長孫皇後都在默默壓制長孫無忌這個外戚,更別說其他朝臣了。

長孫皇後和李世民一聽石仲魁自稱‘貧道’,就知道這家夥不願以世俗身份和皇室交往。

明顯有意保持距離。

暗道這神仙還真是無情,但想想石仲魁若是沒說謊,三年前救過長孫皇後一次,就不能說真無情。

而且長孫皇後見石仲魁看起來,是真在乎長樂,也不管他到底活了多少年。

“伯謙,不說為了天下蒼生,就只為了長樂和你們未來的孩子,也請你想想辦法。

而且若是能幫你撇開處罰,我李家上下和滿朝文武都願全力助你。”

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蕭瑀、程咬金、唐儉、李勣等人自然不敢有絲毫怠慢,連連拱手附和長孫皇後。

太子和幾個皇子當然更不敢落後,遭人口實,李泰甚至噗通一聲大禮喊道,“真君,小王願以舍命還父,求真君出手相助。”

太子臉色大變,躺在床榻上的李世民則感動的老懷安慰,眾多大臣,宮妃們也是表情各異。

有人覺得李泰是真心,更多人則認為這家夥是在作秀。

之前石仲魁就說過,自己已經救過長孫皇後一次,若是這話是真的,那一旦出手,必然就能救下皇帝。

這之後皇帝心裏肯定會真想著,是不是考察、考察李泰。

石仲魁大概是因為知道最後繼位的是李治,所以越看李泰,越覺得他可憐。

不管如何掙紮、算計,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嘆息一聲道,“若是人人願意舍棄壽元,便能助親人長壽,這世間必然大亂。”

眾人聽到這話,稍微一想就明白這話一點都沒錯。

李泰臉色微微一變,太子則暗地裏大喜,也重重松了口氣。

石仲魁做戲也演的差不多了,看向臉上露出失望表情的唐皇道,“貧道修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交給酆都判官崔玉。請他助陛下增壽一二十載。

不過至此之後,陛下需要謹記,貧道和長樂便還了李唐的恩情。”

唐皇心裏一緊,隨後想著自己都快死了,能因為生了個好女兒,就長壽一二十年,這好事哪裏去找?

至於還掉生養恩情,還了就還了,只要活著,今後才有機會繼續施恩於長樂。

忙多石仲魁問道,“真君,這崔玉是誰?”

石仲魁微微一笑,“崔玉乃是大唐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後升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