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3節 互補?(第2/2頁)

沈約沒有絲毫不滿,而是立即想到——難道說,呂才人母女,也是天柱山那些人的實驗對象?

天柱山那批人,要張繼先做的事情,和呂才人母女有關?

線索雖不明朗,沈約仍舊將有關呂才人母女的所有事情開始匯總……

李斌突然有些畏縮的走過來,低聲道,“沈先生,張天師,不知道可有閑暇,聖上有一事不決,想請沈先生定奪。”

沈約暗想趙佶能忍到眼下才找他,也算有點兒定性了。

張繼先並不反對,輕聲道,“若有從善如流,何不順水推舟?”

沈約笑笑。

張繼先的意思就是——宣講是需要機緣的,正好趙佶肯聽,你說點讓他從善的道理,也是造福四方。

從這點來講,張繼先和沈約觀念不謀而合。

過去之心不可得、現在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

佛說三心不得,並非讓你什麽都不做,而是說無常莫執,可不能執著,卻需要掌握契機,契機就是當下一刻。

此刻行動,遵循本心,方是難得可貴。

你若將行動定在明天,那能否實現,要歸於無常的類別了。

張繼先雖為自身之事苦惱,可仍舊牽系黎民,也是著實不易。

沈約、張繼先跟著李斌回轉攬秀軒內,趙佶見了,立即道:“給沈先生、張天師設座。”等沈約二人坐定,趙佶隨即道:“朕聽聞昨日,沈先生曾和李彥手下有了糾葛,今日特意找李彥前來問話。李彥,你擡起頭來。”

跪地那人,正是李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