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事實上不僅詩稿被帶了回去, 三娘也被高力士順便捎了回去。她不是第一回 到李隆基近前了,心裏頭一點緊張都沒有,一雙眼睛更是熠熠發亮, 想聽李隆基為她點評一二。

倒不是她覺得皇帝的點評更要緊,而是剛才她沒從賀知章那裏聽到更多的評價,所以想憑借自己的努力(比如使用十萬個為什麽技能)爭取爭取。

李隆基見她屁顛屁顛跟了過來, 也覺得挺有趣。

這樣的小孩兒到底是怎麽養出來的?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這副幹勁滿滿的模樣。

人對小孩子的要求本來就不高,李隆基本來已經做好看到首打油詩的準備,不想細讀之下卻發現這詩不僅對偶工整、用典精到,言辭更是頗合韻律。

大唐是個熱愛歌舞的時代, 很多詩不是光用來讀的, 還是用來唱的。

尤其是宮宴上這種應制詩,那更是誰寫得最好便當場讓樂師奏樂歌一曲。

所以時人寫詩時字裏行間往往追求合韻合律, 不然唱著拗口的話也會影響傳唱度。

三娘學詩的同時恰好也在學琴, 且都有不錯的天賦,兩者雖俱是初學, 寫起詩來卻奇妙地交融在一起。所以像賀知章、李隆基這些浸淫詩文音律多年的人拿到她的詩, 那都是越品越覺別有滋味。

李隆基頗有些愛不釋手,見三娘還一臉期待地在邊上等著自己的點評,便笑著說道:“方才那面羯鼓送你倒是送對了,須知羯鼓乃是八音領袖,配你的詩肯定很有趣。”

他說完還點名讓在梨園中冠絕一時的李龜年上前來,欽點李龜年來奏唱三娘這首詩。

李龜年三兄弟都極有音樂才華, 而且名字也起得很妙,分別是龜年、彭年、鶴年, 個個都有長壽寓意,非常對達官貴人的胃口。

他們開元初在岐王等權貴府邸來回演出, 很快引起李隆基的注意,沒過多久便召他們入梨園當宮廷樂師。

如今凡有宮宴,李龜年便能隨侍左右為李隆基獻唱新詞新曲。

三娘不知曉李龜年在梨園中的地位,聽李隆基這般吩咐後目光自然而然地轉到李龜年身上。

李龜年能帶著兩個弟弟遊走於達官貴人之間,相貌儀態自是不會差到哪裏去。

三娘只覺李隆基身邊這些人當真沒一個是不好看的,不管是張九齡他們這些不算年輕的老臣,還是李龜年他們這些尚算年輕的樂師,一個兩個俱是姿儀不凡。

李隆基見三娘看得眼也不眨,不由笑問:“怎麽?你也認得李龜年?”

三娘回道:“不認得!但是他長得好看!”

李隆基聽得直樂,特意逗她:“他家中還有兩兄弟,也和他一般好看。”

三娘震驚地睜大了眼,很難想象三個長成李龜年模樣的樂師齊聚一堂會是什麽模樣。

李隆基哈哈大笑,當場滿足了她的心願,叫人把李龜年兩個弟弟也召出來,叫他們一起奏唱第一首呈到禦前來的新詩。

李龜年三人領命退下去準備。

李隆基讓三娘直接在邊上坐下吃些茶點,等聽完她自己寫的詩再走。

三娘只是喜歡欣賞好看的人,真見了也就是多看幾眼,小孩子“思無邪”的率真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能聽到別人把自己的新詩唱出來她當然很高興,不過她等了半天也沒獲得詳細點評,這會兒面對滿桌茶點也沒什麽心思嘗了。

三娘賣力地把方凳往李隆基那邊挪了過去,湊到李隆基近前開始和李隆基講起自己寫詩時的心路歷程。

她一股腦兒把自己的構思給講完了,才開始追問李隆基許多問題:想表達這個想法的話,她的典故用沒用對?有沒有更好的典故?

在三娘的認知裏,李隆基是天子,是一國之尊,是整個大唐的所有者,那麽李隆基一定是個無所不知的聰明人!

既然剛才沒機會向賀知章他們仔細請教,這會兒當然要逮著李隆基問個盡興。

李隆基:“……”

這小孩還真是一點都不拘束。

面對小孩兒滿含期待的灼亮目光,李隆基哪怕不懂也要裝懂,何況他本來就是個精擅此道的風雅帝王。

他當真給三娘講起更多合用的典故來,聽得三娘烏瞳更為炙亮,滿臉都寫著“您好厲害啊”的驚嘆。

李隆基平生最愛的是音樂,經常親臨梨園點撥諸樂師,時不時享受一下為人師的樂趣。指導小孩子寫詩如何用典這種事他倒是第一次做,感覺還挺不賴。

主要還是三娘聰慧,一點就通,往往你只是講了個詞,她便能明白你要說的具體是什麽。

……難怪賀知章他們都愛指點她。

李隆基心情頗不錯,萬般愜意地倚坐在那兒聽三娘提問。

見到三娘得了這樣的待遇,哪怕是剛才在心裏說酸話的人也不得不面對現實:看來這郭家三娘確實有那麽一點詩才,否則不會連聖人都對她這般另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