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有了自家親娘, 三娘當即化身娘寶,每天從外頭回來都要先撲進她娘懷裏撒個嬌,再把自己從外頭捎回來的好東西分享給親娘, 比如路上撿到的特別好看的葉子、中午吃到的特別甜的糖之類的。

當然了,久別重逢的兄弟姐妹們也沒被冷落,每天她都要組織兄弟姐妹們開展飯後故事會, 主要給他們分享最近的洛陽新鮮事以及童叟皆宜的新詩。

主要由詩壇老手賀知章以及她的各方小夥伴、老夥伴們傾情提供。

反正,許久不見倍覺生疏什麽的,在三娘這裏是不存在的。她還積極鼓勵兄姊們也多多出去走動,知曉什麽有趣的事務必回來讓她們也長長見識。

郭曜他們都是半大少年, 自然都是愛玩的, 聞言都是一口答應下來。妹妹已經算是名揚兩京的小才女了,他們當哥哥姐姐的可不能落後太多!

最讓孩子們高興的, 當然是中秋去別業玩耍。

按照祖孫倆的要求, 莊子上已經移栽了不少適合的果樹,連葡萄架子都搭好了, 甚至還挖來株頗老的葡萄。這便是舍得花錢的好處了, 不必等它們一年一年地長,第二年興許就能吃上自家莊子產出的時令果子!

三娘上次只是在挑選別業的時候在裏頭逛了一圈,這次終於可以住在自家別業裏了,自然開心地帶著弟弟妹妹們到處跑來跑去。

上次蕭家也在嵩山東溪這邊置辦了別業,到了下午蕭戡又屁顛屁顛跑過來找三娘玩,一起帶著彈弓去禍害嵩山這邊的雀鳥。

到傍晚, 兩家人就吃起了香噴噴的炸雀兒,郭家祖父還和駙馬蕭衡樂呵呵地拿來下酒。

他倆一個已經致仕的武將, 一個沒有實職的駙馬都尉,都是遊離於朝堂之外的閑散人士, 時不時湊一起喝幾杯問題倒是不大。

中秋節有三天假期,第一天三娘她們都瘋玩一整天,都睡得格外香沉。

翌日一早,天微微亮,三娘已經爬起床來,精力旺盛地拉著她哥陪她出門遛彎,看到人把雞放到竹林裏散養,她便跟著雞在竹林間溜達,走著走著便走到王維家。

他弟王縉如今恰好在登封縣當官,可以就近奉養他們母親,如今王維回了嵩山,兄弟倆正好一起過個小節。

三娘一點都不怕生,既然不知不覺走到了王維住處,索性便在人家家裏蹭了頓早飯。吃著吃著還反過來給王維介紹哪樣朝食最好吃,仿佛她才是請人吃飯的東道主似的。

王縉等三娘兄妹倆吃飽喝足去別處遛彎,對王維說道:“你收了這麽個學生,我們倒是放心多了。”

自從嫂嫂去世,王縉時常擔心他哥離群索居,越來越有佛性。他們母親在他們幼時便潛心修禪、不理俗務,連帶他這位兄長也依稀有向佛之心。

倒不是說這就不好,只是作為親兄弟他總歸還是想兄長能活得開懷暢快些。

另一邊,三娘和她哥郭曜沿著山麓到處溜達,嘴裏還討論起來:“你說剛才那位是不是老師以前惦記著的‘山東兄弟’?”

郭曜是三娘從小嚯嚯到大的受害者之一,一聽三娘這話就想起她在自己耳邊背了許多回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他點著頭回答:“應該是吧。”

三娘便和他探討起山東是哪個山的東邊。

郭曜:“……”

你剛才怎麽不和王維本人討論!

三娘這邊在嵩山腳下歡度中秋,洛陽那邊也是十分熱鬧。

自從李儼兄弟倆與三娘她們商量好應對方針,便有意識地與憑借年齡優勢親近李隆基,李俅更是積極前往寧王府上跟汝陽郡王李琎學羯鼓。

汝陽郡王李琎小字花奴,乃是寧王李憲之子,深得李隆基喜愛。

許是因為壽王小時候寄養在寧王府的緣故,早些年李隆基時常攜武惠妃到寧王府看兒子,每次過來總要聽花奴擊羯鼓。

據傳有次李隆基親自摘了朵槿花別到汝陽郡王頭上,汝陽郡王猶自擊鼓,鼓聲愈加激烈,槿花卻紋絲不動,可見其技藝之高。

李儼作為皇長孫不好到處跑,李俅想去尋這位大他們許多歲的堂叔學羯鼓卻沒人會攔著。

李俅便成了寧王府常客。

寧王雖然只愛玩樂、不管朝政,如今他是李隆基唯一看重的兄弟了,關鍵時刻說不定還能說得上話。可他養過壽王許多年,真遇到李儼夢中那場“一日殺三子”的慘禍,未必會出面為太子李瑛說話。

……兩京之中除了張九齡這些文臣,竟是無人站在他們這邊。

偏偏文臣是不能交通太子的,真要和東宮密切往來那可是犯了大忌諱。

李儼兄弟倆商量過後,由李儼負責在東宮中勸著他們爹少發牢騷多親近李隆基,而李俅負責往宮外多開拓開拓關系網。

這不,他厚著臉皮成為寧王府常客以後,與寧王一家的關系親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