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二場的放榜牽動著無數考生的心, 有的人很清楚自己考完這場就該黯然歸家去了,卻還是不死心地在那黃紙寫成的榜單上一行行地找自己的名字。

三娘對自己的第二場結果自然也是關心的,只是家裏人不讓她親自出去擠, 她只能在家裏等著繞梁她們去禮部南院外候著。

結果天才剛蒙蒙亮,已有人急匆匆跑來報喜:“頭名!這次又是頭名!”

後面還跟著還幾個跑得慢的,扼腕地看著那最先跑到郭家報喜的人拿了賞錢。

碰上這樣的大喜事, 郭家自然不會吝嗇,特意來報喜的人哪怕不是第一個到也依然給了賞。

以至於一聲聲的報喜把左鄰右裏都給驚動了,大多對這老郭家生了個出息閨女既羨又妒。參加貢舉能考過第二場詩賦試已是難得,何況還拿了頭名?

這只是第二場的結果, 郭家也沒有大擺宴席, 只自家人多添了幾個菜作為慶祝。

飯後,郭家祖父喊三娘到他身邊坐下, 放下手中的酒杯殷殷說道:“我知曉這第三場試策肯定難不倒你, 只是最後到底給不給你進士出身還是看聖人他們的考量。不給你,你莫灰心;給了你, ”郭家祖父沉吟良久, 嘆著氣說,“你也莫太歡喜。入仕之後為難的事多不勝數,你看你祖父我這厚實的臉皮,便是當初在外為官那些年錘煉出來的。”

三娘笑吟吟地說道:“我會多跟阿翁學的。”

郭家祖父沒好氣地瞪她一眼。

三娘道:“若是試過了還是不行,大不了我學阿泌他們隱居去,或者和蕭戡那家夥仗劍天涯也不錯。”

三娘只是優先考慮實現自己的狀元夢想, 要是實現不了她也不是沒有別的想法。她本來就是覺得這樣很棒、那也很棒的人,有機會的話她還挺想體驗不同的人生來著!

比如她朋友們的人生規劃都很不錯。

像李騰空的目標就特別明確, 她壓根不打算嫁人,只想隱遁世外潛心修行。她幾個姐姐在她這個年紀早就擇得良婿, 她依然老神在在地每日讀書、抄經和入定,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就是偶爾會被三娘攪擾清修)。

李泌更幹脆,二話不說直接躲山裏去了。

蕭戡時不時溜出京師去京畿諸縣晃蕩一圈,回來跟他們感慨沒碰上什麽行俠仗義的機會,總想找個機會悄悄遠行。

李俅依然孜孜不倦地想當大唐商賈背後的男人,甭管賺多賺少,只要看到什麽感興趣的產業都要去摻一腳。

至於李儼,他卻是沒得選的,他生來就是皇長孫,沒意外的話以後會當太子乃至於登基為皇。

三娘覺得自己這次要是沒考上,大可以找蕭戡他們結伴出去遊歷,等到將來李儼繼承大寶再來試試。李儼怎麽都得看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給她個機會的吧!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李儼夢中那場動亂不再發生。

即使太子李瑛沒有遭遇李儼夢中的厄難,許多事還是一一應驗了,比如壽王妃楊氏還是出家為女冠了,父奪子妻之事不知會不會如夢中一般發生。

前些年也確實出了個安祿山。不過在安祿山犯錯被押送到京師之前,李儼仗著皇長孫的身份到李隆基上面說自己夢見了“祿山之亂”,著實不知這祿山到底作何解釋,只能詢問李隆基這位執掌天下的天子。

李隆基起初也不知這“祿山”何解。他讓李儼細說夢中諸事,得知亂從範陽起,亂兵先攻占洛陽、後直取長安,只覺李儼年紀小什麽都不懂,他們大唐兩京哪有那麽容易被攻下來?

後來安祿山因為延誤戰事被押送到京師,張九齡力主依軍法處死此人,李隆基才想起早前祖孫倆說起過的“祿山之亂”。

李隆基起初懷疑是張九齡早前便和太子李瑛提起過安祿山,以至於太子李瑛讓皇孫假借解夢來他這邊敲邊鼓。

可仔細一琢磨又覺得不至於,這安祿山不過是個不起眼的裨將而已,哪裏值得張九齡和太子李瑛這般大費周章?

張九齡勸殺純粹是他那根深蒂固的儒家想法作祟,他本來就對胡人看不順眼,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直都極力阻撓朝廷重用胡人將領。

皇孫李儼這邊的話,大概只有他真的做了那樣的夢可以解釋了。要不然他怎麽可能知道範陽那邊有這麽一個人?

李隆基年紀越大越相信神鬼之說,越想越覺得李儼的夢是先祖降下的啟示。

古人都說祭祀先祖的時候講究“抱孫不抱子”,意思是一般會用年紀小的孫子當做方便先祖附身顯靈的“屍”。所以李儼作為他的皇長孫,能獲得先祖的警示就很正常了,這是古來有之的慣例。

李隆基只是想開始享樂,而不是想敗壞大唐基業。想要享受快樂人生,當然得是在大唐江山安穩無憂的前提下!要是被人像狗一樣攆出長安,哪還有什麽臉面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