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三娘前腳出門, 其他人也知曉三娘把鄭瑩討到身邊的事。

眾人倒是沒太大反應,人三娘本來就是個女孩兒,身邊要個女縣吏跟著挺正常的, 她身邊要全是男的才奇怪。何況鄭瑩還是個熟手,肯定能幫上三娘不少忙。

三娘也沒在意其他人的想法,既然當了縣尉, 她就幹縣尉該幹的活,不能白白被人喊一聲“郭少府”。

一般來說縣令會定時慰問縣中的鰥寡孤獨,年紀太小以及年紀太大的得送點糧油米面之類的物資,處於婚嫁年齡(男子二十以上、女子十五以上)的得統統登記造冊定期舉辦官方相親大會。

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 人力就是最重要的資源, 上頭給縣官的考核指標除了規定的賦稅徭役以外就是看你縣裏的人口了。

積極提高生育率嘛,不寒磣!

三娘在城中走訪了幾家, 問題都不大。畢竟這些人都在縣城裏略有薄產, 雖稱不上大富大貴,在百姓之中還算家底豐厚的類型。

時人和離與再嫁都還挺稀松平常, 真正喪夫寡居的寡婦並不算太多。

即使她們自己還沒這個想法, 縣衙的官媒那邊也會時不時拉出一溜壯漢詢問她們有沒有改嫁意向。

要是已經走出喪夫之痛的話,她們這日子其實過得還算精彩。

三娘反而從她們嘴裏聽到不少同裏的事情,很多結婚生子沒幾年的婦人因為丈夫從軍去了,很多都是三五年見不著丈夫的面,日子過得不是寡婦勝似寡婦。

這一點三娘此前其實在讀到王昌齡那首“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以及李白那首“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的時候她就了解過了,只是真正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感覺又與讀詩時大不相同。

這些女子一邊獨自撫育兒女、奉養老人, 一邊惦念著遠在邊關保家衛國的丈夫,心裏的煎熬哪裏是旁人能體會的。

偏偏聖人熱愛開疆拓土、朝廷連年對外征戰, 各地不得不一茬一茬地往邊關送人,如今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這樣的一個女人必須獨守空房。

可不就過得比寡婦還寡婦嗎?

三娘暫且把這件事記在心裏,並沒有貿然去拜訪這些留守家中的將士妻眷,她已經入仕為官,不能像以前一樣想到什麽就做什麽,一件事起了頭就得等收了尾再考慮其他。

《道德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那麽小的魚兒,你多翻幾次面就散架了,哪裏還能做出好吃的菜?

所以如果沒能拿出對應的解決方案來,最好不要貿然下達政令,絕對不能施行“煩政”,今天一個想法、明天一個想法,弄得當地百姓連走路該先伸哪只腳都不曉得了。

三娘帶著鄭瑩在縣城裏轉悠了一圈,熱情地邀鄭瑩到自己家住下,方便明兒趕早出城去。

三娘現在可是縣裏的官,鄭瑩自然沒有拒絕她邀請的道理。

經過一天的相處,鄭瑩已經初步了解了她們這位剛上任的郭少府:她遇到人是真能侃啊。

甭管遇到的是街頭擺攤的老嫗,還是帶著孩子孀居的新寡婦人,她都能和別人說上半天。而且不管遇到多嘮叨的老人,她都能陪坐在旁聽得津津有味,沒有絲毫不耐煩。

而且三娘記性特別好,每走訪完一家她都要檢查一下記錄內容,並且精確指出其中有偏差的地方當場讓她改了。不愧是能考進士的人!

更讓鄭瑩驚訝的是三娘身邊幾個丫鬟都精通文辭。

據說她們從小跟在三娘身邊,三娘閑暇時便給她們開蒙,連府中管事都想替自家兒孫求娶她們來著。

只是為首的繞梁年近二十仍不願出嫁,說是要一直跟在三娘身邊,以至於底下的小丫鬟也都有樣學樣。

三娘自己也才十四五歲,並沒有太考慮這些事,自然是身邊人想怎麽樣就怎麽樣。

鄭瑩本來覺得自己的想法太過特立獨行,到了三娘家才知曉還有這麽多志同道合之人。

她興奮到有些睡不著。

第二天三娘醒得很早,準備城門一開就出城。見鄭瑩頂著兩個黑眼圈過來,她愣了一下,詢問鄭瑩是不是沒休息好。

如果鄭瑩住這裏反而不習慣的話,早上再過來其實也沒問題的,她只是想趁著吃住在一起的機會和鄭瑩相互熟悉熟悉而已。

鄭瑩忙道:“沒有,這裏很好,我只是太高興了,夜裏有些睡不著。”

說到這裏她眼眶已有些泛紅。

她阿耶從軍去了,一直沒回來,半點消息都沒有,周圍人都說她爹說不定已經不在了。她娘沒有兒子,為了護著她長大這些年不知遭了多少罪,落下一身毛病。

她小時候每日被堂兄們攆出門給祖父送飯,曾僥幸被上任縣令家的夫人閑暇時帶在身邊教養,借著這樣的好機會學會了寫字算數。

三娘聽說鄭瑩還遇到這樣一位好老師,不由追問道:“那位教你識字算數的好心娘子如今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