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未來市值一萬億的上市公司

“李總,這個不急,會有機會的,等時機差不多了,到時候我們再商量如何合作,這個時間點,應該在年底的時候,到時候形勢比較明朗,這樣你們加入的風險也低。

如果你們有意進入新能源車行業,可以提前布局,我們可以在三元鋰電池和電機上進行合作。”沐陽不會讓他們那麽容易進來。

那什麽時候讓同行入場更為合適?

要等到星海集團的悍馬EV大賣,讓各車企看到新能源車的前景,他們就想進入新能源車行業,會揮著鈔票要求進入鋰電池行業。

而且,星海集團先把三元鋰電池的基本盤做起來,這樣星海集團的話語權更大。

那麽,到時候,先入為主的星海集團,擁有世界頂尖的三元鋰電池技術和電機技術,就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現在星海集團不缺少資金,可以加大投資三元鋰電池,具備年生產至少10GWh產能(如果為一百度電,那就是10萬套電池包)的三元鋰電池,擁有一定的鋰礦資源,將要形成一條生態鏈。

到時候,星海集團出鋰電池技術和生產線,再加上一定的資源,吸引各車企和有資源的財團入場,再上市圈錢占領全球鋰礦資源。

當然,沐陽也不能搞得太絕,至少讓合作夥伴賺到錢,共贏才能抱團,才能讓他們站在星海集團這邊。

這個鋰電池和鋰礦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

沐陽大概算過,星海集團想獨吞這個市場太占用資金,也沒必要,他需要的是不僅僅是錢,而是這個市場的話語權。

如果按照後世2021年乘用車2150萬的總銷量,後世新能源車銷量355萬輛,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16.5%。

現在星海集團就像一瓶催化劑,提前加快新能源車的發展,估計在2015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占有率就達到10%,到2017年,就能達到20%。

哪怕是2015年的10%體量,按照後世2015年汽車總銷量,新能源車就是200萬輛,比後世的33.11萬輛要高出一大截。

如果考慮到華國新能源車的領先性,這一世的出口量也會大增,估計華國的新能源車全球總銷售量能夠達到三四百萬輛的水平。

按照每輛新能源車平均80度電的配置,在2015年,鋰電池就是一千億元的市場規模。

其中,碳酸鋰的市場規模有200億元到300億元(碳酸鋰在鋰電池包總成本占比約為10-15%),碳酸鋰來自鋰礦,考慮到開采和加工成本,原鋰礦成本少說也要幾十億元。

如果新能源車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那鋰電池就是幾千億的市場規模。

但我們知道,礦資源不是一次性開發完,而是慢慢地開發,也許要數十年。

如此一算,想占領資源就需要大量的資金。

想控制整個新能源車的生態鏈更是需要大量的資金。

“那可以,我回去開會商量一下。”李舒福點頭,星海集團擁有世界先進的技術,有錢賺,低姿態求人合作不算什麽。

現在只是看好前景,李舒福大概明白沐陽的話,他說年底,估計是要看悍馬EV賣得如何。

如果大賣,那說明新能源車市場一片美好,當然,這個時間點再入場,成本肯定會高許多。

如果銷量不佳,喆利集團也少了投資風險。

接下來,沐陽和李舒福喝了個下午茶,隨意吃個晚餐才回酒店。

沐陽想找職業經理人負責發展鋰電池,這個人,就是寧得時代的曾群。

後世的新能源車電池供應商寧得時代,是華國創業板第一大上市公司,是全球鋰電龍頭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代表著華國新能源產業鏈的未來。

2018年上市伊始,寧得時代的股價不過25.14元/股,但到了2021年,寧得時代的股價已經飆漲至692元/股,總市值僅落後於茅台和某商銀行,位居A股第三大權重。

這個2021年,新能源車的市場占有率還沒達到2022年的16%。

但不管後來股價如何地波動,2021年後寧得時代市值依然在一萬億元之上。

而此時,曾群在2011年12月與同夥伴剛創立寧得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剛剛起步。

新能源車也剛剛起步。

也就是說,如果沐陽發展同樣的鋰電池行業,在幾年後,就有可能擁有一家市值一萬億元的上市公司。

當然,這只是可能性而已!

後世寧得時代股票高漲與華國的碳中和政策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2020年國內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

這一年,和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新能源產業鏈(包括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氫電池、太陽能光伏等等)成為整個資本市場最為耀眼的明珠。

再加上與特絲拉的訂單合作,這也是寧得時代股票暴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