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老王到來

年底的時候,沐陽和高層商量了一下,把技術組織人員變化一下。

汪海是集團技術資深副總經理,M5級別。

集團一共4個M5,分別是技術、生產、質量和人事,無銷售。

而M6已經是集團副總裁級別了,目前公司就兩個人是M6級別,分別是管銷售的楊海和負責各子公司的雲天海。

M7是總裁周晨,M8是董事長沐陽。

集團各副總經理是M4級別,由於技術是公司的核心,其待遇要比同級別人員高一級別,比如技術M3與其它部門的M4待遇是一樣的,即汪海與楊海享受同樣的待遇。

星海集團目前的技術經理,其實就是各項目部門的技術總監,不過級別還是M3級別。

在別的機械公司,可能一個技術經理下屬只有十幾人,甚至只有幾人;

但在星海集團,一個技術經理下屬上千人,負責幾個副經理,十多個組長。

也可以說,星海集團的技術經理就是研究所所長,技術帶頭人。

在其它部門,副經理也是負責數百人的團隊。

只不過,頭銜太小,曾經鬧了不少笑話。

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與星海集團的業務主管對接業務,兩方有些爭議,業務主管說要跟自己的上級領導業務副經理匯報一下。

“兩千萬的業務,不是應該跟你們大領導匯報嗎?”

“在我們公司,副經理級別已經很高了,一般不處理五千萬以下業務。”

細問之下,才知道星海集團的副經理管理數百人,比他這位副總經理管理人員還多,而且星海集團的每位員工都是行業精英。

讓對方尷尬的是,星海集團工作幾年的老員工年收入比他這位副總經理還高。

這件事結束之後,這位副總經理在同行吹牛比:“如果能讓星海集團的副經理級別接待,可以吹一輩子牛比了。

至於核心部門的經理,那都是行業大佬級別。

我跟你們說呀,不要小覷星海集團的一個普通員工,說不定就是青北畢業的研究生。

反正,不要被星海集團的頭銜給坑了,人家說自己是某部門的組長,在其它公司就能當副總級別。”

實際上,大多公司根本沒有什麽機會與星海集團做業務,找不到門路。

如果有業務往來,說明公司業務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了。

那些星海集團的供應商,對外宣傳直接拿星海集團來宣傳:“我們是星海集團的合作供應商,經過星海集團的質量體系審核過,那些行業的質量標準在星海集團面前算什麽,人家不認,已經有自己的標準和體系了。”

星海集團發展這麽多年,從采用國際標準,到制定自己的企業規範,形成標準。

一些前沿領域的企業標準,已經被國家和國際同行采用,時間長了,自然就是國際標準。

像國際新能源充電標準,就是星海集團制定的。

所以說,一流企業定標準這說法並沒有說,因為同行認可。

比如說某企業要采購一批新能源充電設備,要求甲方按照星海集團的標準進行生產。

轉回話題,

汪海管理各技術部門有些疲憊,並不是他能力有限,而是公司技術跨越太大了,哪怕換上其他人,也是沒有辦法,只有沐陽這個開掛的能夠通曉各行業知識才管理得順一些。

但沐陽重點不是在管理,而是前沿技術輸出和技術攻尖,他就是星海集團技術的龍頭。

汪海的任務就是各個科研項目完成後,他來維護管理。

比如飛龍號地效飛行器,對沐陽來說已經完工了,不會再花精力在上面了,後續的技術改進、產品優化、運營、維護等工作就是汪海的事了,汪海要扮演好技術管理和維護的角色。

汪海的工作需要廣泛涉及公司的各個方面,需要具備較強的業務知識和項目管理能力,同時也需要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涉及的技術面很多,所以很不好管理。

早些年沐陽研究的光纖激光器,目前已經衍生出許多版本,也有創新,哪怕有難題,那也是技術項目組的事情,沐陽都沒有再插手,他不知有多久沒去激光實驗室了。

若不然,星海集團發展到如今,技術領域跨越這麽大,沐陽一個人怎麽可能忙得完。

汪海也很忙,所以他需要有人幫他分擔一下工作,讓他的下屬職責更清晰一些。

經過高層討論,決定把公司所有技術部門劃分為8個部門,這些部門的頭就是技術副總。

技術副總莫秋負責弧焊機、激光和技術1部;

技術副總龍璇負責材料(包括除芯片外的半導體、特種鋼、鋁、鈦合金)、加工等基礎技術;

技術副總弈清塵,負責汽車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