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九章 軍工

“砰”一聲槍響,劇烈的震動,將齊天的肩膀撞得隱隱生痛。

“二百六十五米!”不久,前方一排木靶報出一個數字,“估計是最大射程了!”

“最遠二百六十米,有效射程也就是一百二十米以下。嗯,這個射程比目前大多數火槍的射程要遠一些,應該可以滿足你的要求了吧?”馬爾喬盧在旁邊說道。

“我不是讓你仿制燧發槍嗎?你弄了大半年,給我搞出一杆火繩槍!……而且,槍身太重了,後坐力也大了。”齊天有些不滿意地說道。

曹雄在六月中旬返回漢洲的時候,帶回大量蠔鏡的槍匠和炮匠,使得漢洲的軍工生產,呈現跨越式的發展。不僅很快鑄造出18磅的重炮,而且還開始研究生產24磅艦炮、海防炮。對於維護漢洲的海防安全,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

屆時,建業城碼頭的三座炮台,如果全都安放了16磅和24磅的重炮,任何敢於侵入的船只,都將面臨被一炮打穿艦船的風險。

而火槍仿制,數月以來,馬爾喬盧卻只拿出了一杆火繩槍的成品出來。引來齊天毫不留情地吐槽和唾棄,火繩槍最終是要被淘汰的呀!即使,你這杆火繩槍比其他的火繩槍打得遠一些,可操作上,卻是比燧發槍要復雜多了。

這個時代的火繩槍已經比原先的更輕便了,並且在射擊時已不用支架輔助。

這種火繩槍使用一根點燃後緩慢燃燒的火繩,在射手扣下扳機之後,正在燃燒的火繩落下並點燃槍上的一個小火盆裏的火藥,然後再由這點燃的火藥來引爆槍管裏的火藥,並射出彈丸。這套復雜的射擊過程,使火繩槍成了一種射速遲鈍,並很不準確的武器。

緩慢燃燒的火繩會在潮濕的氣候下帶來很大的問題,並且會因火繩的亮光,使射手在夜晚成了對方很好的射擊靶子。要使用火繩槍,需要經過四十余個裝填的步驟,才能完成一次射擊,其射速約一分多鐘一發。

從理論上說,火繩槍的射擊距離約兩百多米,但因其嚴重的不準確性,所以在實戰中,它的有效射程不會超過五十米。

相反,燧發槍比火繩槍更有效。它是一種以燧石擊打鐵板而產生的火星點燃火藥的方法,替代了緩慢燃燒的火繩。燧發槍具有更輕便、更可靠及更容易操作的性能,它的彈藥重新裝填的步驟可以降到二十多個,理論射速也比原來的火繩槍快了兩倍。

同時,槍管的口徑也可以縮小,每磅鉛可以生產二十多個直徑16mm的彈丸,比原來使用的火繩槍,每磅鉛只能生產十幾個彈丸,在經濟上節約很多。而且打擊效果,也比火繩槍要強出不少。

“大總管,目前很多國家的軍隊都是使用火繩槍。為何我們非要制造這種結構更加復雜的燧發槍?”馬爾喬盧有些委屈地說道。

誠然,火繩槍還是各國軍隊中使用的主流武器,其制造工藝和流程都已經很成熟,也是眾多槍匠最擅長制造生產的火槍。

但是,咱們漢洲目前不是人少嘛,那兵也就更少了。如果我們都拿著跟其他西方殖民者同樣的武器,然後在戰場上拼消耗。哪拼的起呀!

所以,在漢洲,如果使用火槍,我們只需要比人家稍稍先進一點,性能稍稍高出一點,就足夠了。

我們漢洲軍隊如果使用較為先進的燧發槍,屆時,開槍頻率比你快一倍,射程比你遠二三十米,那麽,死的人,也會比你少很多。

“遠山,你去黑山城將我屋裏那本《軍器圖說》拿來!”齊天轉身朝齊遠山吩咐道。

《軍器圖說》是曹雄從大明搜集帶回的眾多書籍之一,在崇禎八年(公元1635),由南京兵部右侍郎畢懋康出版。

此書不分卷,有附圖。書前有門人張繼孟序,侄登輔小引、侄登翰跋與作者自序,自序署曰:“崇禎八年七月二十日原兵部右侍郎今致仕臣畢懋康謹對”。書中雲:“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

這本書還羅列了各種火器、毒弩,圖文並舉,詳細敘說軍器的制造,使用的威力。

齊天當時帶著眾少年整理書冊時,隨意瞥了一眼,立馬被震驚了。合著,在這個時期,咱們中國的火器制造理念和制造工藝,絲毫不比西方落後。

更重要的是,書中圖文並茂地記載了一種名為“自生火銃”。“扣動扳機,龍頭下壓,彈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門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銃射擊……”

尼瑪,這細節描寫,簡直就是燧發槍的詳細制造流程。

然而,如此先進並詳細描寫火槍制作說明的書籍,居然在1781年,被稱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下旨禁毀,不得刊印。

是不是挺悲哀,隨著明朝淪亡,滿清的思想局限性,導致了中國火器發展停滯不前,並一步步落後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