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章 悸動(二)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1644年2月3日),李自成率軍從西安出發,向北京進軍。

二月初二日(3月10日),李自成率軍在沙渦口造船三千,並征集民船萬余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及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乘勝攻下蒲州(今永濟)。

初三日(3月11日),攻下懷慶(大致在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時福王由崧逃至懷慶,崇禎帝發銀萬兩安置,城破時福王由東門逃出,到衛輝(今衛輝市,屬河南省新鄉市)依潞王(朱常淓,神宗朱翊鈞侄)。

二月初五(3月13日),李自成攻太原,已被崇禎革職的巡撫蔡懋德(尚未卸任)調朱孔訓,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一軍盡歿,困守兩晝夜。

初八日(3月16日),李自成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東南角,攻下太原城,蔡懋德自縊死,晉王求降。為此,崇禎向天下頒布罪己詔。

二月十六日(3月24日),李自成到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官民迎降,攻代州(今屬忻州管轄),在此,李自成部遭遇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連戰數日,殺敵萬余,積屍幾乎與城墻平,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知縣降。

二月二十日(3月28日)李自成逼進寧武關,向關內發出通牒,五日不下,屠城。周遇吉悉力拒守,傷敵萬余。其後,周遇吉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矢集如猬毛,被執,縛之高竿射殺,或說磔於市,也有說自刎而亡。寧武兵備副使王孕懋全家自殺。三月初一日,寧武關陷,李自成屠城。

戰後,李自成農民軍死亡數萬余人,對前進十分擔憂說:“寧武雖破,死傷過多,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陜圖後舉。”

然,三月初一日(4月6日)深夜,大同總兵姜瓖降表到,李自成甚喜,厚款之,剛坐定,宣城總兵王承允降表亦到,且以百騎來迎,李自成進大同後欲將姜瓖處死,經闖將張天林勸阻而釋放。

至此京城告急,農民軍已順利取得攻打京城的道路。

三月初三(4月8日),齊國第二陸戰營及鄉兵三個中隊,攜由饑民所建自救軍一部五百余人,於長山島分乘大小船只三十多艘,徑直朝東行駛,往朝鮮而來。

三月初五(4月10日),齊軍奪占皮島(今朝鮮椵島)、雲從島(今朝鮮身彌島),俘殺朝鮮軍民五百余,隨後稍事休整兩日,期間命自救軍於皮島重築東江鎮堡壘。

三月初七(4月12日),齊軍克鐵山郡,大掠四野,五日後返皮島,休整一日後,返回長山島,留駐自救軍於皮島和雲從島。

三月初七,吳三桂接到崇禎入關勤王詔書,隨即率領軍民五十余萬,從寧遠(今遼寧葫蘆島市興城市)分批撤往山海關。

三月初十,齊國水師大都督齊大江領八艘專業戰艦,經巴達維亞短暫停靠補給後,徑直往北,朝大明的方向駛去。

看著遠去的齊國艦隊,巴達維亞港口顯得異常緊張的碼頭炮台和數艘武裝商船均是松了一口氣,同時,腦海裏卻升起一絲疑問,漢洲戰船為何會在這個時候,大規模的集結前往北方,他們是要做什麽?

“我認為,漢洲人可能會去介入北方那個陷入巨大混亂秩序的明國事務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海軍司令達克曼·巴雷克上校說道:“他們在明國,有著許多切身利益。他們每年從明國進行大量的移民,而且還跟明國政府建立了直接的聯系,派駐了許多外交和商務人員。但我們都知道,明國這些年來,發生了許多規模巨大的平民暴動,那裏的局勢應該不是很樂觀。明國政府可能已處於崩潰的邊緣,漢洲人的艦隊此去明國,可能就是為了應對明國即將發生的劇烈變化。”

“明國政府若是發生了變動,對我們東印度公司有何影響?”科內利斯·範·德林總督問道。

“若是那些暴動的平民推翻了現在的明國王室,建立一個新的王國政府。我認為,對我們的影響應該不大。”巴雷克上校說道:“至少對那些控制明國沿海貿易的商人們不會有太多變化,他們不過是換了一個重新需要效忠的皇帝,應由的商品貿易還是要繼續,他們對保有貴金屬,都有著非常執著的熱愛。”

“那對控制明國海域的尼古拉一官,有影響嗎?”德林總督問道。

“短期之內不會有影響。”巴雷克上校想了想,然後說道:“畢竟,尼古拉一官擁有這個國家最大的海上力量。假如這個國家新的王朝建立,可能會仍舊借助於他,維護周邊海域的安全和經濟利益。”

德林總督點了點頭,隨即沉思起來,明國局勢的劇烈變化,會對整個遠東地區產生什麽樣的連鎖反應,而東印度公司又能從其中獲取些什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