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戰略定力

1673年,癸醜年,大齊漢興三年,大明廣德十九年,偽清康熙十三年。

在過去的一年中,古老的東方大地,喧囂一時的戰爭暫時停歇下來,大明陸續收復了陜西、山西兩地,徹底將清虜逐出了漢地。

盤踞於甘隴、河湟的吳三桂於去年五月,上表歸附大明,請求以藩屬之國永鎮西北。廣德朝廷上下斷然拒絕,要求其納土歸降。隨後,明軍兩萬余兵進秦州(今甘肅天水市),威逼蘭州。

吳三桂棄甘谷、武山、漳縣等地,聚兵隴中(今甘肅定西市)、蘭州,與明軍形成對峙。同時,去國號(四年前建大夏國),除王爵,並遣子吳應麒至西安,再次向大明請降,願為朝廷屏障西北。

考慮到漫長的補給路線和西北貧瘠的產出,再加之吳三桂恭順的態度,大明朝廷應允吳三桂暫駐蘭州、西寧,以為西北屏護。另,責令吳三桂每年需向朝廷敬獻戰馬兩千匹,以建騎兵之用。

明軍在穩定了西北局勢後,引大軍八萬余眾,出薊州、走永平,直驅山海關。

在齊國的協調下,永王雲州鎮明軍讓出山海關城,轉而跨海登陸遼東半島,迅速擊破金州、蓋州、營州等地,於當地大索物資和丁口,統統運回雲州、鎮州充實地方。

留守遼東的清虜,在連失寧遠、錦州等地並損兵數千後,駐遼陽、沈陽、赫圖阿拉等地清虜遂不敢再戰,紛紛棄城而逃,裹挾大量財物和丁口,北上投奔渤海國。

以清虜偽帝康熙為主的滿蒙漢八旗勢力,在匯集了從山西、陜西敗逃至漠南的清虜殘兵後,勢力大漲,屯兵於歸綏(今呼和浩特市)、集寧(今烏蘭察布市)等地,但並未南下攻明,反而開始加緊整合內部和蒙古諸部勢力,暗中積蓄實力,窺視關內。

廣德朝廷上下集議,遷都回返北京,但均被秦王孫可望否決,言北境未寧,兵威戰兇,待徹底解除清虜威脅後,方能還都京師。

去歲九月,大明開始重建宣府、大同、偏頭關、延綏、寧夏、固原等五處北邊重鎮,以防清虜(蒙古)卷土復來。

而在遙遠的歐洲,大戰又起,法國十余萬大軍攻入荷蘭,開始了路易十四新一輪歐洲爭霸戰爭。

法軍以異常淩厲的攻勢,在不到兩個月時間裏,便渡過萊茵河,迅速攻入荷蘭腹地。一路如入無人之境,除零星堅固堡壘,幾乎未遭遇太大的反擊,直驅阿姆斯特丹、海牙。

在海上,英國亦主動挑起了第三次英荷戰爭,出動大量海軍戰艦攔截和襲擊於英吉利海峽過往的荷蘭商船和漁船。同時,法國海軍開始於敦刻爾克集結,準備聯合英國海軍,發動對荷蘭的登陸戰役,試圖以海陸夾擊的方式,一舉摧垮荷蘭的抵抗。

“據從歐洲傳來的最新消息,駐紮在沙勒羅伊(今比利時中部)的法軍主力5萬余人由蒂雷納元帥率領,沿著莫茲河經列日主教區向荷蘭腹地挺進。大孔代親王則率領另一只部隊從法國北部第賽丹出發,同樣沿默茲河推進。而盧森堡公爵則率領德意志盟友組成的聯軍從威斯特伐利亞地區進攻。”

“路易十四本人則身處蒂雷納元帥軍中,與5月5日到達荷蘭東南部號稱‘堅不可摧’的馬斯特裏赫特要塞。該要塞為星形堡壘,裝備著大量火炮,駐守兵力在五千人左右。荷蘭人對該要塞寄予厚望,認為可以有效拖住法軍。法軍在強攻一周後,未能攻克,反而損失了不少兵力,遂留部分兵馬牽制監視後,繞過該要塞,往烏得勒支攻擊前進。”

“6月20日,法軍抵近烏特勒支,該城未經任何抵抗,開城投降。烏特勒支是荷蘭人當年建立聯省共和國時,簽訂《烏特勒支合約》的地點,算的上是荷蘭的‘龍興之地’。如今,這麽一個重要的城市就此淪陷,對荷蘭人的打擊還是相當大的。”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荷蘭三級會議大議長德·維特準備要向法國屈膝妥協,派出使者不斷的向路易十四求和。路易十四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款,包括荷蘭取消獨立地位,向法國稱臣,全境由法國軍事占領,賠償巨額軍費,割讓萊茵河南部領土並入法國,所有城市和港口免除法國商品關稅。哦,對了,還要求荷蘭國內民眾由新教改奉天主教。”

軍政聯系會議上,總參謀長崔少川放下手中的情報資料,先向皇帝點頭致敬,然後左右看了看在座的內閣各部官員和軍政將官,等待他們出言詢問。

“我們在去年年初的時候,就從駐歐代表處收到情報反饋,法國人正在積極準備發起對荷蘭的入侵。可如今戰事一起,荷蘭人的表現似乎就像沒有做任何準備一樣,使得法國人的軍事入侵根本未曾遭到任何強力阻擊。……這荷蘭人為何表現得如此拉跨?”工商部尚書欒金興覺得有些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