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經濟普查

1673年1月28日,長安府,梁平縣(今澳洲多爾比市)。

梁平縣位於長安西北六十多公裏的丘陵地區,於兩年成立,轄下六個鄉,二十八個村屯,擁有人口四千五百余。這裏擁有大量肥沃的黑土,以種植棉花、高粱、小麥、大麥等為主,是長安府最為重要的糧食和棉花產區。

小梁河(流經多爾比市的麥爾河)蜿蜒穿過縣城,為該地區提供充沛的灌溉水源。這裏屬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冬暖春早、秋短夏長、日照光強,全年無霜,非常有利於棉花的生長。目前,梁平縣開墾出的十二萬余畝耕地中,差不多有六成的耕地都栽種棉花。

沙堡村的村長韓福勇臉上帶著幾分不耐的神色,領著一名縣裏戶政所的書吏,行走在一塊塊棉田之間,查驗土地冊中的實際數據。

“這片棉田恐怕不止一百二十畝吧?”徐恒華站在田壟上,看著面前的大片棉田。

正值夏季農閑時節,田地裏只有寥寥數名農人,正在清理著棉田中的雜草。小腿彎高的棉杆,蒼翠的綠葉,無不顯示這片棉田長勢喜人,估計再過個把月時間,就會開花掛果,然後孕育出一朵朵輕柔的白色棉絮,最終變成身上舒適溫暖的棉布衣裳。

“俺說有一百二十畝,就是一百二十畝!”韓福勇甕聲甕氣地說道:“地兩側的幾攏地,是人家開出的荒坡坡,栽種了一些自家食用的蔬菜和西瓜。咋的,這些也要算在農人的收成裏面?”

“哦,那倒不必。”徐恒華早已看出這位村長的不耐,但身為戶政所的書吏,職責所在,也必須要嚴格完成上頭交辦的事務不是?

況且,這次全國性的經濟普查工作,那可是當今陛下親自下旨給內閣,要求務必科學、合理、全面地清查一番國家三十多年發展的“底子”。據說,這項事務不僅要在漢洲本土展開,而且那些海外領地也要進行“摸家底”的工作。

為此,他們這些縣裏戶政所的書吏、辦事人員還專門趕至長安府,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培訓和學習,以了解經濟普查的方法和流程。

徐恒華今年剛滿十九歲,兩年前才從大興工商經濟培訓學堂裏畢業,然後經過一番考慮,便報名參加了長安府的民政考試,通過後,分配至梁平縣戶政所,成為一名“國家編制”的書吏。

其實,以如今齊國各行業對人才的渴求程度,像他這種經過專業培訓的經濟人才,最好的就業途徑,那自然是進入國內各大貿易商社,每月最少可以拿到十塊到十二塊錢的高薪。在商社磨礪兩三年,很快就會晉升至管事,或者掌櫃,一年收入兩三百塊,那是非常輕松的事。

可是,他的父親來自大明的北方,嗯,準確地說,是來自曾經清虜統治的地區,骨子裏還存有濃濃的官本位思想。你在商社工坊裏做得再好,薪水拿得再高,那不照樣是個白丁,哪有什麽身份和地位!

進入政府,成為一個官家人,那就不一樣了,好歹是吃皇糧的,是官老爺了。因而,在徐恒華畢業後,便強硬地為他安排了未來要走的人生道路。

當然,成為一名“公家人”,待遇也並不低,每月也有八塊錢的薪俸,超過國內絕大部分民眾的收入,只是要跟那些財大氣粗的貿易商社相比,顯得要低一點而已。

梁平縣剛剛成立兩年,除了幾家磚窯廠、水泥廠、糧油作坊外,像樣的工業幾乎沒有,是一個妥妥的農業縣。

而對於今年上半年展開的全國性經濟普查工作,梁平戶政所的主辦官員只能將五名書吏、辦事員統統派到轄下各個鄉鎮村屯,去統計核查本縣可憐的“家底”。

人口普查和統計,齊國在最早時期,幾乎每年都在做。盡管後來,地域面積大幅增加,人口規模也有急劇擴大,但這種人口統計工作,每五年也要進行一次。但這種經濟核普查工作,卻是齊國三十年來首次,並沒有既有的方法和流程。

據說,戶部的尚書、侍郎及各司官員還專門將長安大學堂和大興大學堂裏有關經濟事務的先生請來,一起研究討論如何實施這次經濟普查。

在1665年,遠在歐洲的英國政府曾主持過一次類似的全國經濟統計工作。當時正值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王國政府就在琢磨,該動用多少力量去支持戰爭,而不至於把國內經濟搞垮。於是,查理二世便授命威廉.裴侖爵士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收支、人口、土地及其他資源進行了測算和統計。

自然,當時的英國政府所做的經濟統計工作,嚴格地講跟現代意義上的GDP統計不同,但也算是GDP最早的雛形,它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稅收能為戰爭籌集到多少錢。

那麽,現代意義上的GDP統計的則是國民收入,即國家每年能生產出多少東西。它始於20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崩盤,經濟進入大蕭條,當時的政府對經濟運行情況一無所知。失業人數多少、消費多少、投資多少、信貸規模多少……統統不知。於是政府就審批了一個課題,交給當時一位年輕的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由此便出現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民收入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