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孫可望的宏願

1673年9月5日,松江府,上海縣。

上海地處江南,臨江瀕海,與水有不解之緣,邑城格局也基本上類同江南水鄉一般的城鎮。它不僅“南瞰黃浦,北枕吳淞”,而且在邑城建築之初,城內也是河港交叉,水流縱橫,較大的河流就有肇嘉浜、薛家浜、侯家浜、方浜、中心河等等,其中肇嘉浜還貫通城區,因此,上海也可謂是一座典型的水城。

這個時期,上海邑城至松江府城的水路,即由肇嘉浜經蒲匯塘操舟抵達,而上海四鄉的棉花、米糧和其他農副產品亦由蒲匯塘經肇嘉浜或者從黃浦江源源不斷地輸入上海邑城。

“在東門和南門內外,由於地近黃浦,交通便利,貿易發達,故而,這一帶商賈雲集,百貨山集。”齊國江南商社駐上海大掌櫃沈培德殷勤地向齊國專使、鴻臚寺少卿畢紹德介紹著上海的地理風情。

“上海不但距離蘇州、杭州這兩座江南最重要的城市不遠,而且附近還有一大批江南市鎮。整個上海邑城坐落在黃浦江西岸,腹地遼闊,水陸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該城連接江南地區的內河航運,四通八達,河面船只往來如蟻,正在迅速崛起為江南大埠。”

“另外,上海也是江南地區最為重要的棉紡織中心,自二十余年前,大明光復江南後,整個地區的棉紡織業經過短暫蟄伏,開始慢慢恢復。到現在,初步估計江南棉布生產規模和產量已經達到甲申天變前的水平。”

“上海縣在萬歷年間,棉花已經成為該地區最主要的農作物,官民軍灶墾田凡百萬畝,泰半為棉田。至於所產棉布,更是數以百萬匹,紡織不止村落,城中亦然,並且通宵不寐,幾乎無頃刻得閑。以上海縣,觀整個江南之地,其棉布生產總數,怕是與我漢洲本土相若。”

“大明所產棉布,成本幾何?”畢紹德蹙眉說道:“可與我漢洲本土棉布相較否?”

“大明手工所織棉布,其成本和效率自然無法與我本土機器棉布所能比擬。”沈培德說道:“但大明所產棉布,兼有地理之便,且多為鄉人之家手工織就。至於成本……,僅為農人閑暇之力,幾無可計。一匹土布,賣兩錢三錢也行,售數百千文亦可,只需稍稍高出所得棉花原料便足矣。”

“以沈掌櫃所言,我齊國棉布豈不是難以與大明棉布相爭?”

“正是。”沈培德苦笑道:“我齊國棉布運至大明,幾乎無從銷售。這偌大的市場,唯有望之而嘆。”

“日本和朝鮮呢?”畢紹德又問道。

“因距離上的成本加持,我齊國棉布也在漸趨讓位於大明所產棉布。”沈培德說道:“雖然,我齊國可以憑借精巧的機器紡出細紗布,不論從輕柔程度,還是透氣性,要遠遠優於大明所產棉布。但大明所產土布最大的優勢除了成本非常低以外,還有耐磨損的特性。土布厚重,是同等面積漢洲棉布重量的三倍,更適合棒敲手搓的傳統洗衣方式。”

畢紹德聞言,不由苦笑連連。大明所產棉布大部分都是是農村婦女們利用閑暇時間紡出來的,自然是人力成本極低。

而大明普通人家洗衣方式,必然不舍得購買齊國所產的肥皂,都是用棒敲手搓的方式進行衣物的清潔。就齊國生產的那種優良且又輕薄綿柔棉布,恐怕使用搓衣板或者一些洗衣棒來捶打或者搓揉衣物的話,要不了幾次,就能將衣物給洗爛了。

以廣大的普通人家而言,自然是結實耐用的大明土布要經濟實惠得多。要知道,在許多窮苦人家裏,甚至連一件多余的衣服褲子都沒有,需要外出的話,不得不輪流穿一條褲子,以為遮羞。

畢紹德是一周前抵達上海縣,原本在短暫停留後,便乘船上朔長江,前往南京,面晤秦王孫可望。但駐當地的黑衣衛軍官卻告知他,孫可望已於上個月率文武百官,經大運河前往京師,巡幸北方,南京城則由秦王世子孫征淇留守坐鎮,淮國公、中軍大都督馬保輔佐。

於是,畢紹德便停駐於上海,計劃休整一段時間後,先行前往日本,拜會德川幕府,商討擴大兩國通商口岸事宜。

如今,聽聞我齊國商人所言,大明棉布以其經濟實惠的優勢,正在日本逐步搶占此前齊國棉布所占據的市場空間,心中便不由暗自揣測,能否借此訪問的機會,盡力取得我齊國商品市場獨占地位呢?

你說,日本這麽一個擁有近兩千萬人口的大國,竟然只開放長崎一個正式的通商口岸,而且交易的地方還嚴格限制於長崎港外一座幕府修建的人工島——出島。

雖然,齊國商人還通過薩摩藩和長州藩的走私貿易,也使的齊國商品大量地湧入日本國內,但畢竟是偷偷摸摸,規模不可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