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齊國人的“善政”

1684年8月12日,莫州(卡提阿瓦半島),同安(蘇倫德拉訥格爾)。

對於齊國建立和維持環印度洋地區海上霸權來說,印度半島絕對是處於最為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齊國不僅從這片富庶的地區汲取源源不斷的養分,以此滋養和促進國內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而且還通過直接或者間接控制半島上的數個土邦王國和地方總督,籍此建立了一連串的海上基地,進而為齊國於印度洋地區的擴張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

從半島最南端的南定堡(今印度根尼亞古馬裏市,科摩林角所在地),到西南海岸的安豐堡(今印度西南部柯欽市)、新陽堡(今印度西南沿海城市奎隆),以及新近控制的雲川堡(今科澤科德市),再加上從屬於齊國的附庸國——科欽王國,齊國已經徹底掌控了整個馬拉巴爾海岸(印度西南海岸),成為該地區至高無上的“王”。

而位於印度地區西北海岸的津門(今卡拉奇市)和上海(今孟買市)兩處海上要津,則分別扼住了莫臥兒帝國和新生的馬拉塔王國的海上通道,牢牢把控著印度北方地區的貿易主導權。

漢興六年至漢興七年(1676-1677)齊國與莫臥兒帝國之間爆發戰爭,莫臥兒人遭遇了自立國百年以來最為慘重的失敗,皇帝奧朗則布戰殞於陣中,軍隊損失十余萬,蘇拉特、巴羅達、艾哈邁達巴德、拉傑科德、包納加爾、賈姆訥格爾等十余座重鎮被齊軍攻占,古吉拉特省幾乎全境陷落。

不堪再戰的莫臥兒帝國最終選擇了罷兵言和,新任帝國皇帝沙·阿拉姆一世以賠款三萬萬盧比,割讓吉大、達卡、江陵(印度今加爾各答市)等幾處沿海(江)港口,以及整個卡提阿瓦半島予齊國,以換取雙方“體面”的結束戰爭。

這場戰爭不僅徹底奠定了齊國於整個印度半島上的主導地位,而且還造成了莫臥兒帝國事實上的分裂。位於拉合爾的阿紮姆王子、信德地區的阿克巴王子、馬爾瓦地區的卡姆·巴赫什王子等幾個頗具實力的後備繼承人,在聞知皇帝陛下在戰爭中遭遇不測後,遂蠢蠢欲動,準備上演帝國皇室繼承人登位的傳統劇本,展開一場慘烈的皇帝寶座爭奪戰。

然而,七年過去了,這場混戰仍舊沒有分出勝負。面對實力占優,並且占據大義名分的沙·阿拉姆一世,阿紮姆王子和阿克巴王子結成了軍事同盟,共同對抗他們的兄長。

而卡姆·巴赫什王子為了自保,徹底投向齊國的懷抱,將馬爾瓦地區的經濟主權和各種商業利益盡數“賣”給了齊國,以換取齊國對他的保護。同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避免腹背受敵,巴赫什王子還對新生的馬拉塔王國割讓了大片領土,以期謀得暫時的和平。

而位於德裏的沙·阿拉姆一世,盡管實力遠遠超出三個反叛的兄弟,但卻不足以形成壓倒性優勢。而隨著奧朗則布的死去,失去威壓的地方總督權勢開始膨脹,也對沙·阿拉姆一世的平叛行動造成幾多掣肘,始終未能傾力出戰。

桀驁不馴的錫克教徒在奧朗則布死後不久,便在班達·巴哈杜爾的領導之下,對莫臥兒帝國旁遮普省發起了更為激烈的軍事行動,也極大地牽扯沙·阿拉姆一世的精力。

更讓沙·阿拉姆一世痛恨的是,富庶的孟加拉地區,在總督沙伊斯塔汗的統領下,竟然宣布“光榮的中立”,聲稱不摻和到皇位爭奪戰爭中,要為帝國保留一絲元氣。

組建軍隊,平定叛亂,震懾各地日益坐大的總督,根本離不開源源不斷地賦稅收入。而孟加拉的賦稅在整個帝國收入中要占到三成多,一旦斷絕,對帝國的財力影響將是無比巨大的。更不要說,昔日貿易繁盛的古吉拉特省,經歷戰爭後,被齊國人打(搶)得殘破不堪,短時間內是暫時無法為帝國貢獻更多的財政收入。

面對諸多困難,希望能繼承奧朗則布的遺願,重振並恢復昔日帝國輝煌的帝國皇帝沙·阿拉姆一世,卻囿於財政窘迫,多方掣肘,空有滿腔抱負而顯得有心無力。他在德裏的紅堡中,曾無數次咒罵齊國發動的無恥戰爭,痛斥幾個兄弟不顧大義的叛亂,以及對各地總督陰奉陽違的行徑而咬牙切齒。

面對事實上已處於分裂狀態的帝國,沙·阿拉姆一世的內心深處感到痛苦不堪,歷經數代帝王的開拓和進取,在父親奧朗則布的手中,莫臥兒帝國的輝煌才達到了極致,領土更是擴張到先輩未曾抵達過的邊界。然而,如今帝國卻將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這對一個帝王而言,是何等的悲哀和痛苦。

作為印度駐屯軍中的一名普通小軍官,亞沙斯維·賈伊斯瓦爾是根本體會不到莫臥兒帝國皇帝的悲哀和痛苦,當他領著所屬的小隊士兵,將無數想進入莫州境內的莫臥兒難民死死擋在邊界線之外時,卻感受到一種深深地無助感,以及一絲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