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帶著勇者一起赴死,巨龍怎麽辦?◎

“想了解人民的歷史, 必須要走一趟澄江堰。”

直到站在澄江堰前,聽到那種隱然的震動聲,沈呦呦才初初理解了這句話。

沒到過江邊的人, 是很難體悟這種大自然帶來的戰栗的。

周邊觀者如雲, 有許多人是專程為他們而來,都站在安全範圍外,興奮地朝這邊揮手。

但這些竊竊私語抵不過江水的一聲咆哮,當它滾滾而來時,沈呦呦再也無法將視線移到另一個地方。

“它已經兩千多歲了,”季導遊敬業地講解道:“現在還沒到霜降時節, 否則大規模地搬運泥沙, 看起來會更加壯觀。”

沈呦呦等人順著河堤往上走,季知楨似乎天生擁有講故事的天賦,略稚嫩的少年音娓娓動聽, 將一切緩緩道來。

“據說抗..戰時期, 敵方試圖炸毀澄江水壩, 然而戰鬥機飛了幾個來回,卻一無所獲,最終只能懨懨離去。”

“因為澄江堰, 沒有水壩。”

治水治水,無非就四種方法。

一是建大壩,用大壩充當水龍頭開關, 將一切擋於源頭;

二為修水庫,在山體處修建無數個小水庫,化零為整, 大大減小技術難度;

三修建運河, 將澄江與其他江河相連, 形成一張密密麻麻的“命運共同網”;

四排沙築堤,年復一年,最終讓這條大江化作地上懸河,彰顯又一次“人定勝天”……

但歷史已經證明,如果用了以上任意一種方法,澄江堰都不可能存活兩千年之久。

“‘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

季知楨忍不住感嘆,“天才的創舉。”

用自然治自然,彎道是天然的“濾沙器”,在彎道的末端開鑿一條運河,這就形成了“二八分沙”。

但古人認為,這樣利用的還不夠徹底,於是他們又在江心建小島,流線型的小島又一次起到了“二八分沙”的作用。

季知楨講到這,停了停,沈年聽得一愣一愣的,不僅感嘆,“許多人還總覺得古代人笨,這不比大多數現代人聰明多了?”

要知道,近代以來,許多國家還是被狠狠地打擊過幾次後,才從“征服自然”的狂妄中清醒過來,重新去學習如何“順應自然”。

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竟然已經有了這樣超前的思想。

【人類歷史果然是個圈,其實我們跟兩千多年的古人並無不同,甚至多有不如。】

【倒也不必妄自菲薄,他們是巨人,但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遲早有一天也會成為下一個巨人。】

“不對,”沈呦呦忽然開口,“知楨哥哥還沒說完。還有‘深淘灘,低作堰’……”

她話沒說完,就似乎明白了什麽,喃喃道:“難道是在小島底下又建了個小堤壩?這樣既可以充當尺子,又可以減緩水的流速,削去一部分泥沙……原來如此,這是在教後人如何維護澄江堰。”

待到霜降時分、枯水時節,將淤積在湖心小島的泥沙運走,此為“深淘灘”;運走的泥沙也別浪費,廢物利用,剛好去補充被滾滾江水“摧殘”的堤壩,此為“低作堰”。

古人之大智慧,可見一斑。

季知楨等人還未覺得有什麽,倒是一旁陪著來參觀的科員目瞪口呆,他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問道:“呦呦,你還學過水利?”

“沒有呀,”沈呦呦莫名其妙地搖搖頭,她雙眸晶亮,撫掌感慨,“修建這條運河的人,真是太聰明啦!”

水利工程出身的科員:“……”

他擦擦額間的汗,試圖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其實澄江堰的偉大遠不止於此,你們看,這是湖心島的剖面圖。”

沈呦呦立馬湊過去,她跟季知楨兩人腦袋挨著腦袋,開始討論,“這是……又一次分水?”

“連通器原理。分成內江外江,就可以又進行一次‘四六分水’。”

“這樣水多的時候內江分四成水,可以泄洪;水少的時候內江可以分到六成水,保證灌溉!”

“嗯,而且水特別少的時候,堤壩全部露出,可以將所有的水擋住,流往運河,方便灌溉。”

“這才是真正的天才啊!有這樣一個澄江堰,怪不得川省能成為天府之國!”

沈呦呦跟小夥伴討論完,激動得臉蛋粉撲撲的,她擡頭,看到面如土色的科員,不由關心道:“怎麽了?”

本想借著專業在鏡頭前好好裝一波逼的科員,僵硬地搖搖頭:“沒、沒事。”

【哈哈哈哈哈可憐的科員,都快要哭出來了。】

【其他人是一到專業人士面前就露怯,我們呦呦倒好,反讓專業人士露怯。】

【學水利的來了。聽寥寥數語就能推斷出澄江堰的整個設計思路、沒上過制圖課就能直接上手看圖……我只能說,天才跟普通人有壁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