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李世民‘放大招’了(第2/2頁)

因為他從李世民身上感受到了壓力,也因為李建成當時也領兵在外,正在幫大唐清剿一部分殘敵。

他不可能在李建成領兵在外的時候,褫奪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他也不願意將李世民這個能給他壓力的兒子,扶到太子之位上去。

所以他炮制出了一個位列三公之上的天策上將,以此補償李世民,並且將李世民高高的架起來,準備像是雪藏李秀寧一樣,雪藏李世民。

在那之後的數月裏,他故意躲著李世民,不讓李世民參與重大朝政的決策。

李世民也因此坐了數月的冷板凳。

“為了完成父親提出的那些條件,我率領三千人,冒險去突襲竇建德十萬人大營。從突襲的那一刻起,我和我麾下三千人的腦袋,就已經懸在了腰間。

我們沒有恐懼、沒有退縮、甚至沒有怨言。

我們殺進了竇建德十萬人的大營,追著竇建德十萬人追了數十裏。”

李世民說到此處,臉上的笑容有一些僵硬,眼珠子有些泛紅。

李元吉能想象到,以三千人,去突襲敵人十萬人的大營,需要多大的勇氣。

異地處置的話,他絕對沒有勇氣這麽去幹。

因為稍有不慎,就是一個有去無回。

他在葦澤關對陣突厥人二十萬大軍的時候,他從沒有想過要出去跟突厥人拼一把。

因為他沒那個勇氣,他手底下也沒幾個人有。

李世民說,他和他麾下的人當時將腦袋別在了褲腰帶上,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大實話。

李世民雖然是謀定而動、趁其不備,殺了竇建德一個措手不及。

但竇建德手裏足足有十萬兵馬,就地紮營,占據著數裏地。

前軍被突襲的情況下,左軍、右軍、後軍,也能及時組織起陣型,抵禦李世民一行。

李世民唯有在擊潰了前軍以後,再硬碰硬的擊潰左、右、後三軍組織起的陣型,才能徹底的大敗竇建德。

但凡是有一支軍陣阻止了李世民一行沖鋒的腳步,李世民一行都有可能被吞沒。

所以從突襲,到擊潰左、右、後三軍組織起的陣型的這段時間內,李世民一行確實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

“這裏、這裏、這裏,都是那一戰留下的。”

李世民指著身上的數道傷口,對李淵道:“當時竇建德後軍統領,組織起了一個槍陣擋在前面,左右兩軍也舉著長槍逐漸向我們靠攏。

我們唯有拿胸膛撞斷他們的長槍,擊碎他們的槍陣,殺穿了他們大營,我們才有可能活下去。

所以我們就拿胸膛,撞斷了他們的長槍。

有數百將士倒在了他們的槍陣裏,我也挨了三槍,我麾下的其他將士,或多或少都有槍傷。

我們流著胸膛裏的熱血,擊碎了他們的槍陣,殺穿了他們的大營。

又調轉馬頭,沖殺了一回,才擊碎了他們的敢戰之心。

然後又追著他們殺了數十裏,才徹底將他們擊潰。

戰後,我麾下有八十三位將士,血都流幹了。

但依然手握著兵器,穩穩的坐在馬背上。”

李世民說到此處的時候,眼睛都紅了。

血都流幹了,還坐在馬背上,可見他們取勝的決心有多大,可見他們的意志力有多強。

有可能在他們出擊的時候,他們就用某種方式,將自己牢牢的束縛在了馬背上,不死不退,不死不下馬。

李元吉微微揚起了頭,心裏長長的嘆息了一聲。

如果他不是大唐的齊王,不是李世民的兄弟的話,他聽完李世民這番話,一定會支持李世民上位。

李世民想要太子之位,但他沒有想著去搶,而是想著拿功勞換、拿命換。

如果沒有‘長幼有序’、‘嫡長子繼承制’這些說法的話,太子之位就該是李世民的。

可惜,他是李世民的兄弟。

‘長幼有序’、‘嫡長子繼承制’這些說法也存在。

這些說法,為一家一室、一門一戶、乃至於一個王朝的傳承,奠定了一個有序的基礎。

但它也扼殺了一個又一個有才能的人。

你才能通天、功勞通天,有什麽用?

你比別人出生的晚,你就爭不過別人。

你要還是個庶子,連你都是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