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心口如一的實幹家(第2/3頁)

在草原那麽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部族,多多少少都有一兩個智者,所以絕大多數草原人即便是看不到這中間的好處,草原上的智者們也一定能看出來。

所以這件事要是操作得當的話,成功的幾率很大。

“辦法倒是個好辦法,不用我大唐出一文錢,便能得到一大堆的助力,事後還能招攬一大波人為我大唐賣命。只是,這種事情要是弄不好,很容易養虎為患。”

李元吉不用多想,也知道唐儉的這個辦法可行。

只是這麽做確實容易養虎為患。

安祿山是怎來的?

西夏、遼國、金國、蒙元,乃至大清是怎麽起來的?

就是中原王朝養出來的。

其中金國、蒙元雖然不是中原王朝直接養起來的,但也有間接的因素在裏面。

並且在金國和蒙元壯大的期間,中原王朝沒少為他們提供營養。

所以在收編域外的部族,以及利用域外部族的時候,還是要考慮考慮養虎為患的事情的。

歷史上李世民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幾乎可以說將周邊一切能招撫、能收編的部族全收編了,並且為大唐培養出了多位能征善戰的部族將領。

可李世民做的不夠徹底,使得他死後,這些將領反的反,叛的叛,忠心耿耿的繼續追隨著大唐的,寥寥無幾。

所以域外的部族可以用,也可以收編,但必須想要妥善的安置手段。

不然,今日他能助你,明日也能殺你。

或許以後亂你基業的,便是他的子孫。

“這個殿下不用擔心,臣會想辦法讓他們各部族之間互相仇視、互相攻伐的,絕對不會讓他們抱成一團,成為我大唐的威脅。”

唐儉一臉鄭重的保證。

在這種挑唆別人互相仇視、互相攻伐的事情上,唐儉沒有像是其他臣子一樣,遮遮掩掩,委婉的說話,而是直接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說了出來。

他以往就是幹這個的,並且幹成了不少,所以沒什麽好遮掩的。

這麽做雖然很缺德,也很不人道,但只要對大唐有利,哪怕是喪心病狂的事情,他也敢做,也敢說。

李元吉很欣賞唐儉在這種事情上的率直,當即拍板道:“好,既然你有這個信心,那就按你說的辦。

不過你此次去突地稽部,只要的任務就是讓他們一起出兵去攻打朔方城,牽制梁師都的兵馬。

可千萬別舍本逐末了。

只要你將這件事辦成,其他的事情縱然辦不成,我也不會怪你的。”

還沒開始辦事,就已經開始回護了,面對這種掌權者……哦,不對,是主公,唐儉還能說什麽。

唐儉只有恭恭敬敬的躬身一禮道:“臣縱使一輩子待在燕幽,也一定會將殿下交代的事情辦成的。”

李元吉原以為唐儉這話只是為了表明決心隨便說說的,可當唐儉領命以後離開了宮裏,帶著人趕往燕幽的時候,他才知道唐儉是一個言行如一的實幹家。

唐儉不僅自己去了,還帶上了弟弟唐敏,還有長子唐松齡。

唐儉這是在用實際行動回應自己說過的話。

唐儉這不僅是想把事情辦成,還想盯死那些即將依附大唐的部族。

唐敏和唐松齡就是他挑選的繼任者,在他死後,會幫他盯著那些部族。

只要唐氏子弟不絕,那些部族就休想在唐氏的眼皮子地下抱成一團。

這麽幹看似有些莽撞,也不一定會起到大用,但唐儉所表現出來的決心,讓李元吉為之動容。

唐氏世代能居於高官,不是沒有道理的。

君王交給他們的事情,他們盡心盡力的去做,即便是做不好,也會想盡辦法去做,這樣的臣子,那個君王不喜歡?

就是唐儉似乎沒有繼承祖輩的圓滑,說話做事不拘小節,只要他認為對的事情,也不太顧及別人的感受,有點吃虧。

歷史上他就是因為在李世民狩獵的時候,懟了李世民一番,又在跟李世民下棋的時候贏了李世民,然後被李世民抓住了一個小痛腳,給貶到犄角旮旯裏去了。

同樣的,他現在這麽做,讓李綱等人、魏徵等人、謝叔方等人也很尷尬。

同殿為臣,你還是個剛剛被招撫的,還沒有被引為心腹,掌權者才交代給你一個任務,你就拼了命的去做,你讓我們這些心腹、或者剛被引為心腹,或者已經被招撫了很久的人怎麽活?

拼不拼命吧?

拼吧,有點太累了。

不拼吧,你都拼了,我們要是不拼,那豈不是不如你忠誠,不如你會做事了,那怎麽行?

“殿下,您看要不要將正兒叫回來給您守個門?”

宇文寶也不知道是被誰教唆了一下,在昭德殿東拉西扯、扭扭捏捏的磨嘰了一會兒後,突然來了這麽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