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唐版勤工儉學(第2/2頁)

有李綱這句話,那李元吉就什麽問題也沒有了。

李元吉當即痛快的道:“好,既然李公都這麽說了,那我明日就差將作監的人去九龍潭山下丈量土地,為貧寒百姓家中的子弟修建文館。

為了彰顯朝廷的誠意,文館建成以後,一應花費由內庫承擔。”

李綱眉頭微微揚了揚道:“包括學生們的兩餐?”

李元吉笑著搖頭道:“內庫倒是能出這筆錢,但李公也不希望養出一群米蟲,或者只會占內庫便宜,卻不思進取之輩吧?”

李綱愣了愣,沒說話。

他雖然沒過過苦日子,但他也知道,人要是處在一個安逸的環境裏,肯定會生出一顆安逸的心,向上的心就會大大的衰減。

最重要的是,如果內庫承擔了文館內的一切花費的話,那很容易把文館內的學生全部養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廢物。

在這個時代,讀過書、認識字的,不叫人才。

文武雙全,動手能力超強的,才叫人才。

如果只會耍嘴皮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別說是擔當大任了,就是連專門動嘴皮的言官都做不了。

別看大唐的言官們平日裏一直在耍嘴皮子,其他的什麽也不幹。

事實上到了戰時,絕大多數的言官都能拉出去做軍司馬,或者行軍長史。

除此之外,彈劾武臣的時候,跟武臣們吵架吵出真火了,言官們也能擼起袖子跟武臣們過兩招。

雖然不一定有武臣們能打,但也能在武臣們的鐵拳下保住小命。

其他各級的文吏、書吏,要求也不低。

不僅得懂文墨,還得懂農時、知農事,兵曹的書吏甚至還得知兵事。

因為大唐實行的是府兵制度,各地都有府兵,一個兵曹的書吏如果不懂兵事的話,戰事征召的時候,會出亂子的。

要是征召的緊急,並且要求兵曹上下隨行,那你不懂兵事的話,必死無疑。

所以,在大唐,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是沒有市場的。

各地的學府、以及最高的學府太學,也不會培養這種人。

所以李綱沒有反駁李元吉的話,也不會反駁。

李元吉見李綱陷入了沉默,繼續說道:“不過也不是沒有其他辦法補上學生們的兩餐,比如我可以劃一塊地,由學生們去自給自足,也可以將文館內的灑掃、整理、歸納等事情教給學生們做,讓學生們借此獲取兩餐的資格。

此外,朝廷的一些邸報,以及明發天下的旨意,也可以交由學生們來謄抄。”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讓學生們勤工儉學。

雖說謄抄邸報、謄抄明發天下的旨意,用印刷術更方便,但現在是想辦法給學生們發補貼呢,不是求便利呢。

所以即便是有便利的方法,也不能折騰出來跟學生們去搶工作。

至少現在不行。

就像是後世的許多機器一樣,它們被造出來以後,能降低廠家的各種成本,但也降低了用工量,對廠家來說,它們是好的。

但是對工人們來說,那就不好了。

站在廠家的利益角度上講,那肯定是怎麽節省成本怎麽來。

但是站在當權者的角度上講,那就得以用工量為先。

李綱聞言,一臉若有所思。

李元吉笑道:“李公若是不怕麻煩的話,甚至可以將長安城內外所有寫信的事情攬到文館,在文館外專門設立一個寫信的地方,讓學生們賺取兩餐。”

李綱剛正歸剛正,但並不迂腐,並沒有說出什麽讀書的地方怎麽能沾上銅臭味。

他不是那種沽名釣譽的人。

在他眼裏,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生存都生存不下去的話,再怎麽清高也沒什麽用。

“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長安城內有不少人借此討生活,我們要是將此事攬下,讓學生們吃飽飯的話,那那些人就沒飯吃了。”

李綱沉吟著說著。

李元吉呵呵笑道:“這只是其中一種辦法,又不是非要這麽做。李公完全可以集思廣益,多找一些讓學生們謀生的辦法。

日前武士逸上奏說,長安城的兩處漕運碼頭可以開建了。

等碼頭建成以後,文館內的學生們也可以去碼頭上討生活,幫各個船家算一算賬目,盯一盯貨物,理一理稅錢。

只要李公派人去給武士逸說一聲,我擔保,武士逸絕對不會拒絕。

至於學生們的安危,李公完全不用操心,等到兩處碼頭建成以後,我會派遣兩隊兵馬入駐,相信沒人敢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