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邊四鎮(第2/2頁)

“一旦有警,常有套寇從松山入,經莊浪衛等處越過,前往青海等處;海寇為患亦然,甘肅等鎮遂無切斷三寇入寇之力矣!”

張順聽力一會兒,這才明白了那套寇就是占據河套地區的部落,以蒙古土默特部為主;而所謂‘海寇’,並不是張順以為的‘倭寇’,而是指占據青海湖沿岸的蒙古部落。

這兩處水草豐美,利於遊牧,有遊牧部落盤踞倒也說得過去。

只是那所謂“占據松山等地”的“松寇”是什麽鬼?

“若論及此事,當從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說起。此人乃是一世梟雄,終生致力於討平異姓諸酋。”

“彼時有異姓亦不剌與蔔兒海為了避其鋒芒,遠走青海,西海有寇自此而始矣。”

“達延汗死後,其子俺答汗實力更勝,麾下精騎四萬,甲騎兩萬,皆戴鐵浮圖、馬具鎧、長刀大鏃,望之若冰雪。”

“時值嘉靖年間,朝廷不能制。俺答汗西征青海,先後覆滅亦不剌與蔔兒海兩部,命其侄賓兔據松山,其子丙兔據青海,西寧亦被其患。”

“此所謂松山,地處蘭州以北,寧夏以西,至此,套寇、莊浪威以東大、小松山之地。至此,松寇及海寇輪番為患,遙相呼應,陜西士卒遂疲於奔命矣。”

張順聞言,順著洪承疇的指示,大致能看出來此地位於甘肅和寧夏之間,像一顆楔子頂入到兩鎮之中。這才明白,為何“松寇”能和“套寇”、“海寇”兩者並列。

若是真讓遊牧部落占據此地,三者相互呼應,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陜西邊患愈發嚴重。

“及萬歷中,經過‘湟中三捷’,徹底肅清海寇之患,朝廷遂出兵大小松山之地,一舉蕩平此寇,邊患遂平。”洪承疇繼續說道。

“而此處‘松寇’在時,三寇遙相呼應,而甘肅、寧夏、延綏三鎮又互不統屬,實難協調。”

“而彼時陜西鎮守、巡撫高居西安省城,遙不可制。卒有虜來,乘其虛旁,則猝不及防。”

“故而命陜西巡撫、總兵駐紮固原,以扼其要害,調動三邊四鎮兵馬禦敵。久而久之,陜西鎮遂化為固原鎮矣。”

張順聞言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固原地區地形便利,利於統一協調甘肅、寧夏和延綏三鎮禦敵,所以軍事重心,便由陜西西安,逐漸挪移到固原罷了。

張順仔細搜尋了這固原鎮半天,發現果然此地位置偏西,一方面正好阻擋“盤踞在大小松山之間松寇”進入內地的要道,同時又能夠聯通甘肅、寧夏和延綏三鎮,端的是一等一的要地。

只是這以固原為核心,以三鎮甘肅、寧夏和延綏為羽翼的軍事防禦體系,特意為邊患而設。

當它面臨從東部而來敵人的威脅的時候,官兵又當如何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