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群賢畢至(第2/2頁)

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自嘲道:“陜西文風不盛,倒是讓先生見笑了!”

“以上諸人,我會全力以赴,勸說他們出仕於舜王。”

“至於我?我這個老家夥就不摻和這档子事兒了。”

“還請您為我向舜王說項,就說我情願在秦王府掛一個贊畫之名,實際則留在關中書院任教。”

“也算是為關學保留一絲文脈,為秦地文風進一份心力,還請舜王勿怪!”

“這……那好吧!”呂維祺點了點頭道,“我會盡量向舜王說明情況。”

說實話,呂維祺作為河洛文壇領袖,他完全能夠理解祝萬齡的心情。

偌大個陜地,看似人才濟濟,實際上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

以上諸多人才,大多數中舉於萬歷末年,如今皆垂垂老矣,而年輕人卻寥寥無幾。

甚至“關西夫子”祝萬齡連自己坐下弟子都沒臉推薦給呂維祺,足見如今陜西人才窘迫到何等地步?

隨後兩人又聊了聊局勢,祝萬齡這才拜別而去,呂維祺便連忙將此事匯報與張順。

其實祝萬齡推薦這麽多人,未必個個都能出仕舜王,至少正在“丁憂”的寇慎出仕的幾率就非常低。

張順正急於用人之際,哪裏顧得了許多,分別一一應了。

只有祝萬齡掛個贊畫的名頭,暫時不想出任官職,張順倒也不強求。

反正有了這些人,控制整個西安府是完全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