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祭(下)

祭祀,特別是大祀在古代有很多講究。

一個是祀分四時,《禮記·王制》雲:春曰礿,夏曰褅,秋曰嘗,冬曰烝。

這四祀分別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正時的進行。

另一個是趕早不趕晚,正軌祭祀一般都在上午或者早上舉行,不能放在下午或者晚上。

最後一個是祭祀之前,需要沐浴更衣,以示心誠。

這些復雜繁瑣的禮節,張順是半點不懂,甚至就連孫傳庭、徐子淵等人也似懂非懂。

但是剛巧義軍之中有一人正好專業對口,他便是老道士宋獻策。

原來在明朝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試圖讓儒生掌管祭祀。

結果發現大多數儒生都似懂非懂,不得其要。

無奈之下,朱元璋便試用精通祭祀樂舞的道士主管,結果一試之下出乎意料。

於是,在洪武十二年設立神樂觀,重新恢復元末以來衰落的國家祭祀。

也正因為此,明代樂舞生、協律郎大多數都由道士擔任,甚至有不少道士也因此擔任太常寺官吏和禮部尚書等職。

也正是明代這一套獨特的祭祀系統,讓大多數道士潛心研究了祭祀的樂舞和禮儀。

那宋獻策雖然是個野道士,多少也曾涉及過一些,是以懂得其中門道。

當然,張順一不是天子,本來就有僭越之意;二來事出倉卒、條件簡陋,故而一切從簡從權。

第二天一大早,張順早在侍書服侍下沐浴更衣,然後帶領孫傳庭、徐子淵、悟空及王錦衣一幹人等前往蒲坂城,祭祀虞舜。

祭祀的流程也非常簡單,不外乎眾人就位以後,先是號角爆竹齊鳴,繼而由張順敬獻高香,然而奉上三牲祭品,最有由張順誦讀孫傳庭幫忙草擬的祭文。

文曰:

吾本山野之民,生而重瞳,身長八尺有奇,皆與聖王相類。

生平所願,惟孝父母、悌兄弟而已。

不意天道失常,兇佞並起,天下屢遭兵戈、災荒。

吾憤而揭竿,欲效法先王。

起元、愷,逐兇、佞,還天下一個太平。

及天下大治,吾願去位歸鄉,為一農夫,與百姓共享太平。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皇天後土,實鑒臨之。

嗚呼,尚饗!

祭文既罷,本當有樂舞告祭。

倉促之下,義軍哪裏尋來樂舞?

後來經宋獻策提議,幹脆改成鑼鼓齊鳴,將士舞戈,聊作替代之意。

結果,這樂舞還未開始,早急壞了一人。

你道這是何人?

不是別人,正是趁夜從蒲州城潛出的蒲州知州何復!

原來昨晚何復和原大明首輔韓爌商議已定,便決定親率姬龍鳳等人督參將鄭嘉棟前來截殺“舜王”張順。

那何復雖然不知道義軍舉行典禮的具體時間,但是大體流程他還算明白。

故而今天天一亮,早帶領二三百精銳藏在蒲坂城中,伺機而動。

本來那何復正躲在不遠處的房內,查看動向,結果一聽到張順這祭文,頓時氣了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你道為何?

原來張順這祭文皆有所典,根據上古典籍所雲,舜帝天生雙瞳,身高八尺有奇,曾躬耕於歷山。

又因為他能夠對迫害、虐待自己的父親瞽叟和兄弟象行孝悌,故而以德出名。

張順這篇祭文生拉硬套,處處提點兩人相同之處,就差直接擱自個臉上寫了五個大字“吾乃舜帝也”,這讓何復如何能忍?

你是舜帝了,誰是賢臣“八元”“八愷”姑且不提,那究竟誰是“四兇”,這就不好說了!

這哪裏是祭文?

這分明是檄文,討伐大明的檄文!

“給我射殺他!”何復不由指著張順,對身邊的鄭嘉棟下令道。

“好!”參將鄭嘉棟連忙取出弓箭了,只聽見“唰”的一聲,正中張順身邊不遠處的一個樹幹。

“敵襲!”就在在箭剛剛射中了大樹,義軍驟然反應了過來。

本來打算舞戈的將士,連忙紛紛列陣在張順之前。

“直娘賊,你故意的不是?”何復氣了個半死,不由拔劍指著鄭嘉棟道。

“何太守,我不是,我沒有,我就是單純的箭法臭!”參將鄭嘉棟臉色煞白,連忙開口解釋道。

“好,我且信過你這一遭!”何復聞言冷笑道,“你給我下令,讓所有士卒聽從姬龍鳳之命,前去討伐‘順賊’!”

“舜王”啊,“舜王”啊,對不住了。

兩國交鋒,各為其主!

今生何復辜負了你的知遇之恩,若有來世,何某做牛做馬,再來報答!

形勢比人強,鄭嘉棟哪裏還敢再搞小動作,只好如何復所言那般下達了命令。

“老爺?”姬龍鳳得了何復的命令,不由遲疑的看了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