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舜典(第2/2頁)

唐堯之時,以黃帝配天,故而明堂成為了五府的總稱,又是南向室的尊名。

當時,南向室祭祀的正是赤帝文祖,故而又稱之為文祖。

說白了,所謂“舜帝”“受終於文祖”,其實就是受命於天。

而黃帝作為唐堯之祖,實際上是配享五府進行祭祀。

故而無論司馬遷認為的堯太祖,馬融認為的天和鄭康成認為的赤帝,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韓爌看似講述《尚書·舜典》,實在在借古諷今,以文載道。

看似在說“唐堯禪讓虞舜”的典故,實則在言“以秦代明”之事。

大明或許有不少忠臣義士,自然也有很多“見利忘義之徒”。

如今義軍勢如破竹,已經攻克平陽,自然有不少人見大勢所趨,起了轉換門庭的心思。

只是義軍所謂的“天象”、“天命”並不為正統儒家所接受,故而這些人在試圖謀取一官半職之余,又不想背負“貳臣”之名。

所以他們希望能夠了解義軍道統的構建,能夠成為“新朝功臣”,而不是“前朝貳臣”。

剛好前明首輔韓爌如今就任義軍太傅,博學鴻儒,又要為自己“降舜”之事辯解一番,這才有了他今日講讀之事。

眾人在一問一答之間,瞬間明了了幾件事兒。

第一,張順暫時會繼續“奉堯正”,行帝王之實。

第二,“以舜代堯”,乃天數使然,舜王自然要“改正朔”,建立新朝。

第三,新朝不會大肆宣揚“堯禪舜”,而是辯明“以秦代明”乃天數使然、承天應命之舉。

第四,舜王自比舜帝之德,那定然會“行仁政,納賢才”。

看似這幾點不甚重要,其實卻關乎眾人百年之後聲譽問題。

特別是如果義軍認定“堯禪舜”,那麽新朝的法統就來自前朝。

那麽義軍一旦承認前朝法統,那麽就不會把前朝批倒批臭。

如果前朝沒有被批倒批臭,那麽他們這些轉換門庭的人又算什麽?

如今得了前大明首輔韓爌的保證,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不由紛紛問道:“先生所言甚是,不知明日是否還有講讀之事?”

韓爌聞言一愣,頓時不由大喜起來,連忙笑道:“如果諸位有心,從今日起,我會在正誼書院連續講讀五日,有意者可前來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