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春雨班

在這婉轉悠揚的戲腔聲中,陳年緩緩睜開眼睛。

屋子內的構造很熟悉,和陳年當初在上海的時候居住條件差不多,就是屋子稍微有點漏風,設施稍微有些簡陋。

滬上風格的東北雜木質櫃子,但看起來就像是二手的一樣,一個四四方方的橫臥著的木頭大箱子,這基本已經是這個時期人們家裏的標配了,一方滿是蟲蛀痕跡的桌子,上面還有許多裂紋,邊緣處是一些缺口,而且這破破爛爛的木桌還是個瘸腿,其中有一條腿比其他幾條腿短一些,下面墊著一塊長條形狀的石頭。

在桌子的兩邊是兩條長凳,總之賣相也不咋地。

除此之外,便是一些不知道裝著什麽的大缸。

不用說,又是一如既往的貧窮開局。

屋子裏面有些潮濕,有點熱,不過這種環境陳年完全可以適應。

而就在此時,陳年的腦海中也出現了一些記憶。

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江蘇昆山。

而時間是民國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936年。

“昆山?”

想到這個地名,陳年忽然明白了外面唱的這不就是昆曲嘛。

而且這不就是牡丹亭嗎?

第幾出陳年不知道,但剛才那一句明顯就是出自於牡丹亭的名句。

隨後,陳年又得知現在自己是一個廚師。

專門給一個叫做春雨班的戲班子做飯。

這戲班子在昆山也屬於是比較大一些的戲班子了,上上下下一共五十多個人,所以在此地有自己的戲園子,如果是有人花錢相請,他們也會帶著各種吃飯的家夥去接活。

而陳年現在所住的地方只有陳年一個人住,這也是戲班子內廚師的特權。

畢竟是管飯的。

剛才的時候自己是在午睡,結果一覺就睡到了下午的四點多。

好在廚房裏面的食材足夠。

而且這戲園子裏一共要準備兩種飯菜,第一種是大鍋飯,主要給班底、檢場、大門臉等的人吃的。

還有一份屬於是小灶,主要是給班頭、角兒等的人吃,他們在吃的上面有些講究的。

平時要求還好一些,凡事第二天或者是當天有演出的,那在吃上面就要求高了。

太辛辣的不能吃。

太酸的不能吃。

太涼的不能吃。

太油膩的也不能吃。

煙不能碰,酒不能沾。

所以平常吃飯的時候基本都是一些清淡的,連肉菜都很少見。

而大鍋菜隔三差五還是有肉菜的,因此有時候這大鍋飯比小灶的夥食還要好。

當然,下來之後就說不準了,畢竟那些唱戲的角兒平常都是需要保護嗓子的,中藥、水果等等這也是不小的開支。

尤其是班主,每天沒事做的時候都要在嘴裏含梨片。

非常講究。

班主的名字叫做,李富春,這名字是祖上傳下來的,李富春的祖上一直都是唱昆曲的,而傳的兩個字是李()春。

現在戲班子裏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李富春帶出來的,又是徒弟又是自己的孩子。

這個時期就是如此。

師父之所以是師父,那便是如師如父。

現在外面並不是真的在唱戲,而是在進行著練習。

想到這裏,陳年起身穿好衣服,準備去廚房裏面做飯。

由於廚房只有陳年一個人,所以從采購到清洗、處理食材,做飯都得一個人完成,不過好在這會吃飯的都是不用上台唱戲的,大鍋飯而已,做熟了,好吃點就行,也不用做多麽精美的菜。

畢竟唱戲的有規矩是唱戲之前不能吃飯,否則嗓子會變聲。

但也不是所有的戲班子是這樣,就像是陳年以前就知道有些唱京劇的唱戲之前必吃大肘子,還有的在唱戲之前必須要喝酒。

不過,在春雨班規矩就是如此。

到五點左右的時候戲班子就要開始準備登台演出了,然後這一唱就要到最少十點鐘之後,有時候戲長的話,甚至要唱到淩晨才能結束。

畢竟唱戲一旦開口就不能暫停。

老祖宗的規矩便是戲比天大。

八方聽客,一方凡人,七方鬼神。

一旦定下了就不能停,不管有沒有人聽。

來到廚房之內,這裏的廚房倒是挺大的,收拾的幹幹凈凈,鍋灶中午做完飯之後都已經洗好了。

看著這裏的一塊膘七瘦三的豬肉、一大袋土豆,還有一些蔬菜。

陳年想了想,算了算時間。

“做紅燒肉時間應該足夠了。”

陳年打算做紅燒肉,雖然肉不多,但是沒關系,肉不多不是還有土豆嘛。

而且別說是土豆了,就那湯汁,把自己的老布鞋丟進去燉一個小時也能入味。

在切肉的時候,陳年特意切了六十塊左右。

每塊大概也就是不到兩厘米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