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十五個世紀那麽長

把子肉之所以被稱之為把子肉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去買肉並不是想買哪裏就買哪裏,不管是五花也好還是後腿肉也好,又或者是前腿肉也好,每天就那麽多,賣不完放到第二天就要變臭。

也就是冬天才稍微好一些。

可就算如此,有時候去的晚了還是只能挑別人剩下的,甚至去的再晚一點連一塊完整的肉都不一定能夠找得到,只能買些邊角料回去。

對於一些窮人來說,買大塊兒的肉價格自然要高,而那些邊角料屠戶們也都會低價處理掉,但如果單買碎肉塊又顯得不太好看,所以店家便會將這些碎肉都用蒲草綁起來。

但邊角料中肥瘦不一,有些肥肉多一點,有些瘦肉多一點,在肥肉多的地方就需要貼上一塊瘦肉,如果都是瘦肉的話,也得再貼一些肥肉上去。

而且每把肉的重量還都得差不多,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吃肉吃到飽的,他們也只能買這樣一塊回去開開葷。

但到了後來這樣的做法也就成了一種標志,不管是一整塊兒的肉還是散肉都會紮成一把。

如此便是把子肉的來歷。

而陳年也記得著名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也介紹過這道菜,說這屬於是鄆城碼頭的苦力菜,很好吃,就是偏鹹。

至於現在當地有一些商家將把子肉解釋成為拜把子時吃的肉,還具體到了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後便是為了慶祝拜把子,所以做了這樣的把子肉吃,那純屬是瞎扯犢子,甚至還有的店會寫成靶子肉,那就更離譜了。

而陳年也覺得之所以把肉紮起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光是有著古老的寓意在,還有這樣的肉在燉過之後肥瘦很容易分離,若是將其紮起來的話就能一直保持著一個整體。

還有就是如果把肉燉的爛爛的,想要往出拿也不方便,有個繩結在,提著繩結便能夠將肉拿起來。

切厚片比切薄片要簡單太多了,所以陳年很輕松的就將這些肉都切好然後用繩子紮起來,整齊地碼放在一旁。

每一塊肉的厚薄基本一致,大小也基本相同,剩下的一些邊角料陳年則是湊巴湊巴的也都綁在一起和那些肉並排放著。

切好肉之後,陳年又拿出下午順便煮的雞蛋。

這些雞蛋現在還泡在水中,陳年拿起來先是將雞蛋往案板上輕輕一磕,緊接著用手掌從指尖開始將雞蛋在桌子上這麽一搓。

旋即蛋殼碎裂的聲音響起,當再拿起來的時候,陳年只是輕輕一捏便將蛋殼分離成了上下兩部分。

最後再重新放入清水之中。

就這樣陳年剝了大概三四個雞蛋感覺就差不多了,畢竟今天只是嘗試,如果再多的話自己就得剩下,雖然這樣的菜放到明天熱一熱滋味兒也還不錯,但今天能吃完,還是不要剩下的為好。

剝好雞蛋之後,陳年又拿出來將其表面的水分擦幹凈,用菜刀在上面劃了幾道,這也是方便在燉的時候能夠入味。

處理好雞蛋之後,緊接著便是豆腐。

豆腐是從菜市場買來的鹵水豆腐,這樣的豆腐特點是會稍微便宜一些,並不像南方的豆腐那樣軟嫩,可在這樣的菜裏也只有這種北豆腐做出來還能保持著完整的形狀。

否則的話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嫩豆腐早就變成一鍋豆花湯了。

先將豆腐表面修一修,切去外面的那一層老皮使其平整。

然後同樣將豆腐切成長約十公分厚約一厘米的刀背塊兒。

而面筋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步驟,總之都需要清洗幹凈才行。

整齊的將這些處理好的食材放在一邊,陳年才將姜和蔥都切成大片,同樣放著備用。

“哎,我的調料盒呢。”陳年下意識的四處張望,去找自己的調料盒。

這是一個不銹鋼制成的,外面全是篩子眼兒的盒子,將調料放進去,邊緣可以用扣將其扣住,到時候直接扔進鍋裏便能燉肉。

也不用擔心在吃燉肉的時候會誤食到各種各樣的調料。

到現在陳年還記得自己在小時候吃紅燒肉的時候,勿把一塊八角當做紅燒肉,一口咬下去的感覺。

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讓人難受無比的感覺,陳年到現在也忘不了。

八角需要用刀拍一拍,因為八角的籽兒中是有一種名為芬芳油的物質存在的,拍一拍也可以讓其中的味道更好的散出來。

而草果也同樣要拍一拍,可這一步的目的和八角不同,八角是為了更香,而拍草果則是為了將草果的籽取出來,因為草果的籽是發苦的,做菜的時候沒必要放在裏面。

剩下的便是良姜,丁香,桂皮什麽的,按照比例適量放進調料盒中,每樣陳年都沒放多少,但就這樣仍是將這一個調料盒裝的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