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府兵與黑土地

沈州理所沈陽縣是從無到有新設的,就在後世沈陽附近。

為此,就連小遼水(渾河)都恢復了古稱:沈水。

沈州共有七縣。除理所沈陽外,尚有:

蓋牟縣,前唐蓋牟州,今沈陽蘇家屯區陳相屯鎮塔山山城。

白望縣,原契丹白望城,今新民市三道崗子鎮。

撫順縣,前唐新城州,今撫順高爾山城。

遼陽縣,前唐遼陽縣,今遼陽。

興遼縣,今鞍山。

望平縣,漢望平縣,今海城市析木鎮。

這七個縣裏,除白望縣有不少人口,遼陽、撫順二縣有少許人口外,其余四縣基本空無一人。

沒人,聽起來比較麻煩,但凡事要辯證來看。有利必有弊嘛,壞處我們都知道,好處則是有大量的處女地可分。

之前安東府尚有約五千府兵排隊等分地,如今全都改到沈州分地。但他們並不是沈州全部的府兵,另有七千多人也將陸續打散分到沈州各地。

北風蕭蕭,寒意逼人。

剛剛打好地基的沈州城外,石君立、李從珂、李從璋三人對坐而飲。

萬勝黃頭軍跟著聖人一起南歸,現在要做出抉擇了。

“還能反了不成?”李從珂氣笑道:“我就是不甘心罷了。”

“不甘心又能怎樣?”李從璋瞥了他一眼,冷笑道:“伯父讓人帶話過來了,莫要生事,安享富貴。”

“大人他還沒活明白呢,居然……”李從珂拿著割肉刀,恨恨地割著鹿肉,氣道。

“別說氣話。”李從璋對伯父李嗣源還是很敬重的,聞言敲了敲桌案,提醒道。

“罷了,我生什麽氣!”李從珂撿起一塊肉,扔進嘴裏大嚼,含糊不清地說道:“再怎麽著,此番立了功,我也富貴不愁。我所憂者,乃萬勝黃頭軍七千多將士。”

是的,朝廷擬留下來當府兵的人,就是萬勝黃頭軍的剩余軍兵了。

自打完扶余府後,政事堂、樞密院的人就在軍中摸底,詢問到底有多少人願意留下來當府兵。

因為萬勝黃頭軍此番打得不錯,朝廷還算客氣。願意留在沈州當府兵的,效安東府故事,過渡期五年,五年內仍然算募兵,繼續領賞。五年之後,基本都分到地了,安心留在各縣,紮根沈州,成為朝廷在遼東道的主要軍事存在。

前唐之時,府兵所在的折沖府幾乎一半設在關西,占了49%。李唐起家的河東占了25%,河南占11%,河北占了不到8%,也算是李唐腹地的三川占了4%,淮南、江南、嶺南各占1%上下。

從府兵分布就可以看出,在唐廷的眼裏,遠近親疏如何。

但“舉關中之兵以臨四方”的政策也是合理的,因為當時全國幾乎沒有常備軍,府兵就是主要軍事力量。不把主要軍力放在首都附近,你睡得著麽?

大夏則已經進入募兵時代。禁軍是主要軍事力量,多分布在東都洛陽周邊。

有這支當世最強橫的野戰軍隊做後盾,夏廷有充足的底氣在邊疆設立府兵、鎮兵,無需像李唐那樣防備外地——當年李世民打高句麗,連戰連捷,但勝利後,府兵不可能久留當地,於是只能把高句麗人遷走,搬空遼東,在當地設立羈縻府州,慢慢招募長征健兒,試圖重構當地的武裝力量,可謂成也府兵制,敗也府兵制。

府兵是有“根”的,打完仗,最終還是要回到家鄉,回到田莊,回到部曲身邊。

當然,如果唐廷有決心在遼東大舉移民,多設府兵,則是另一回事了。但很顯然,這違背了“舉關中之兵以臨四方”的根本政策,終究無法施行。

後來府兵制敗壞,唐廷進入募兵時代,全國絕大多數軍事力量在邊疆節度使轄區,結果釀成動亂,也從側面印證了唐廷最初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

搬空遼東,將高句麗人內遷,以至於契丹、靺鞨、新羅獲得了擴張空間,看似奇怪,其實背後都有其深刻的原因。

大夏不用這麽麻煩。

安東府八縣已經有十二個折沖府,統領一萬二千府兵。沈州七縣,將來也會設十二個折沖府,領一萬二千府兵。如今五千人有著落了,還剩七千。

“我下去問了問,大部分人還是願意的。”石君立喝完半碗酒,心中也有些煩悶,只聽他說道:“不當府兵亦可,但萬勝黃頭軍會被合並到其他部伍中,繼續南征北戰。武夫麽,拿錢賣命,本是常理,朝廷發一天錢,咱們就得賣一天命,無話可說。但咱們出征前多少人?整整一萬三千!打了半年,損失了近五千,前陣子大疫,又死了千人,而今不過七千出頭。嘿,七千將士,明年再來打渤海,或者南下暑熱之地廝殺,再打個幾年,不得全死光了?兒郎們不傻,白拿五年軍賞,還不用打仗,今後有一份傳諸子孫後代的基業,沒什麽不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