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府兵與黑土地(第2/3頁)

李從珂默然。

遼東固然一窮二白,不如中原花花世界。但就像石君立說的,你吃武夫這碗飯,就得賣命。去江南打仗,一個疫病可能就要死不少人,值得嗎?打個三五年,誰敢拍胸脯保證自己一定能活下來?

與其那般,真不如留下來當府兵了。抓渤海、奚人、契丹、高句麗過來當部曲,耕種一百五十畝地,養上一大堆牛羊,再討個小妾,生一大堆娃,這日子不帶勁嗎?

說句難聽的,有的禁軍士卒都動心了,他們若要爭,你還不一定爭得過呢。名額有限!

當然,其實還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但他們大概率打不進臨渝關,最終下場可能是全滅。

若換個柔弱點的皇帝,他們可能真動手了。但邵聖這人,太兇殘了,純純武夫一個。

張萬進、石紹雍等輩,唉!潞州兵好像一個都沒活下來,也有人說他們沒全死,在北平府修宮城,但那與死了何異?

“仙州也會設府兵嗎?”李從璋站起身,分別給石君立、李從珂各斟了一碗酒,問道。

“聽聞是大同軍。”石君立說道。

天成軍一路上就沒怎麽打仗。把守糧倉之時,可能與契丹人交過幾回手,但損失輕微,至今還分布在各寨,兩三千人一股,遮蔽糧道。

聖人剛剛運了一大批渤海柞蠶布過去發賞,聽聞每人賞錢一緡、布兩匹、豬一頭、羊兩只,守到明年五月,然後設府兵之時,優先考慮他們。

這是石君立打聽到的消息,但他沒有多說,只簡略地介紹了一下。

“罷了。”李從珂仰頭喝完酒,嘆道:“兒郎們要拋棄我等啦。”

“你還沒打殺夠?”李從璋瞥了他一眼,笑罵道:“哪天軍士鼓噪,把你腦袋斬了,你就知道厲害了。石紹雍可能巴不得他手下的人去當府兵呢。”

這話一出,石君立、李從珂都樂了。

石紹雍個倒黴鬼!張萬進是真反,石紹雍是真不想反,奈何結局一樣。

……

邵樹德在沈陽郊野打獵時,仙州刺史韓從允剛剛抵達面聖。

韓從允是韓建之子,歷任參州團練副使、柔州長史、蔚州別駕。從履歷上來說,不是武職,就是州郡佐貳官員,此番擔任仙州刺史兼州軍指揮使,算是仕途的一次飛躍了。

沈州刺史司空頲也在一旁。

“仙州置有四縣,過往皆非夏土,韓卿要多費點心了。”邵樹德一邊熟練地給野兔開膛破肚,一邊說道。

“臣遵旨。”韓從允恭敬回道。

他已經了解了,渤海國扶余府本有扶余、強師、新安、漁谷、布多、顯義、鵲川七縣,但經過多年戰亂,很多地方空無一人,聖人下令歸並,只得四縣,即:扶余縣(今長春農安)、強師縣(今鐵嶺市昌圖縣西北四面城鎮)、漁谷縣(今鐵嶺西豐縣西)及顯義縣(顯義舊址無考,今置於長春一帶)——仙州本治扶余,今移顯義。

鵲川、新安並入強師縣,布多並入扶余縣。

全州目前大概只剩下不足七千戶、三萬人了,最近又塞了契丹、奚五千戶過來,戶籍重新清理一番後,當有六七萬人。

這個人口數量,其實還是遠遠不夠,連給府兵當部曲都差了不老少,還得繼續努(抓)力(人)。

“不要覺得仙州是苦寒之地。”邵樹德指了指旁邊的土地,道:“一兩土、二兩油,千萬年來甚少開墾,土肥著呢。若種上小麥、豆子,畝收一、二斛不成問題。”

邵樹德對仙州是比較重視的。

歷史上這裏是遼國的重要農業地帶。因阿保機見到黃龍在天上飛(不知真假……),遂將扶余府改名為黃龍府。

他對有沒有龍不感興趣,但他知道這裏是後世中國大豆的重要集散地。

二十世紀東北王張作霖之所以興盛,主要就是靠了大豆。當時德國人發明了植物油氫化技術,造出了一種神奇的東西,叫做“人造黃油”。

人造黃油價格低廉,讓歐洲貧窮的工人階級能夠消費得起,瞬間創造了個巨大的市場。而作為全世界唯一成規模種植大豆的產區,東北開始大量出口大豆至歐洲。為了擺脫滿鐵公司控制的大連港的盤剝,張作霖甚至斥巨資新建營口港,以出口大豆,這也是他後來被日本人炸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擋人財路。

大豆在此時沒有太多的價值,撐死了比較適合喂馬。比起其他雜糧,沒有顯著的優勢。

關北種了很多豆類,與小麥輪作,主要是為了肥田。但肥田的東西並不止大豆一種,豆科牧草一樣可以。邵樹德沒有植物油氫化技術,中原百姓也不愛吃黃油,可惜了。

但種不種大豆都無所謂了,這裏種糧食一樣可以獲得豐收。而且地廣人稀,正適合農牧輪作,不至於過分消耗黑土地裏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