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2/2頁)

王華、王章武技過人,進入山寨很快就成為頭目,但他們知道落草為寇終非長久之計,在年幼子弟漸次成年、他們也暗中攢了一些財貨添置田地,夠山外婦孺維持生計之後,便在一次官兵的清剿中率部投降,編充軍卒。

雖然世人以從軍為苦,但王氏數代為將,子弟更不願意在田畝之間庸庸碌碌度過一生。在王華、王章充軍之後,後續長大成年的王氏及家將子弟也都陸續趕去相投。

王華、王章他們這次從鞏縣帶出來的二十七人,有十六人都是年輕的王氏及家將子弟,其他十一人也是王華、王章在華陰縣落草時招攬的部屬。

此外,還繼續留在華陰縣的還有二十七人,以女性及未成年子弟為主。

王華、王章也都已娶妻生子,但考慮他們的身世不能曝光,這幾年來漸次成年的王氏子女,都是與家將子女內部通婚,大家都還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聽王華、王章談及華陰縣族人的情況,王舉也是唏噓不已。

不算王章他們成年後成家所生養的子嗣,最初遷往華陰縣的族人,在這十七八年間逝世已經超過半數,真是天人兩隔。

這裏面有疫病的緣故,但更主要還是顛沛流離所致。

“得立刻安排人去華陰縣將人都接走。”範宗奇怕鄭懷忠這些人在他們這邊討不到便宜,會派人去扣押家眷作為人質相要挾,恨不得立馬帶上人馬趕往華陰縣,將還留在華陰縣的族人遷往桐柏山去。

“這個不急!”徐懷搖了搖頭,說道,“鄭懷忠有可能跑過來找我要人,但應該還不至於去扣押婦孺!”

他們今天跟鄭懷忠等人鬧得再不歡而散,雙方畢竟不是死仇、死敵。

甚至鄭懷忠等人內心深處都覺得他們才是對朝廷忠心耿耿,他們的做法才解大越危困之正道。

就像當初朝野那麽多將臣主張、支持聯兵伐燕,大部分人並非出自不能見人的私心與貪欲。

所以,鄭懷忠等人今天受到羞辱,有可能借逃軍之罪派人過來緝拿王華、王章等人,但徐懷不覺得他們會將怨氣撒到婦孺頭上。

而往西要經過函谷關、潼關,現在都是重兵把守的軍事重鎮,十數精銳可以翻山越嶺繞過這些關隘,但二三十名婦孺去吃這苦,不知道途中又要歿沒多少人。

說白了,徐懷現在就是要王華、王章他們收留在身邊,鄭懷忠他們不願,大不了就再鬧上一場,也不怕鄭懷忠真有可能對他們兵戈相向;等到景王趙湍及錢尚端等人居中說項,叫鄭懷忠等人不得不認下這既定的事實,再將婦孺接去桐柏山就是細枝末節。

……

……

等了一個多時辰,鞏縣城中始終沒有什麽動靜,卻是景王趙湍、錢尚端等出城歸營,派人過來喚徐懷、盧雄、王舉過去。

“這事算是過去了,你們隨我去見殿下。”徐懷著王華、王章與他們一起去見景王。

走進景王大帳,徐懷便先告罪道:

“未得殿下許可,就私自拿頭顱去羞辱鄭懷忠、周鶴等人,徐懷魯莽了!”

“你要提前說,我是許你做呢,還是不許你做?”景王趙湍苦笑著搖頭道,“我也沒有想到王戚庸、汪伯潛等人會如此畏戰,而父皇卻又偏偏聽信他們——想來王相在汴梁的日子更不好過啊!”

徐懷輕嘆了一口氣,也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

“他們二人都是你王家之人?”景王趙湍打量王華、王章問道。

“王華、王章乃我四叔王岐武之子,矯詔事發時,他們年僅十二三歲,畏受牽連,由族人攜往華陰縣隱姓埋名;後迫於生計,投了山寨,但好在迷途知返,最終還是想著進入軍中,為朝廷效命。”徐懷叫王華、王章上前來給景王行禮。

錢尚端坐一旁解釋道:“鄭經略原本就叫你氣得夠嗆,得知王家族人藏在軍中,私自出城,勃然大怒要派人馬過來捉拿治罪,是殿下在殿中拍案怒斥,說朝廷負你王家太多,鄭經略他們倘若在這等細枝末節上糾纏不休,只會惹天下人怨恨、嘲笑,鄭經略他們這才作罷……”

“多謝殿下!”徐懷誠懇行禮道。

王華、王章他們是一個把柄,但他又必然要保,沒有景王趙湍強硬相護,徐懷也擔心為這事鬧得不可開交,令他們陷入極大的被動之中。

“相比你們攜刃殺敵,我做這點小事,算得了什麽?”景王趙湍揮了揮手,表示揭過這事,又憂心忡忡的問道,“現在最關鍵的,接下來要怎麽做啊,徐懷你可有什麽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