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第一桶金(第2/2頁)

正如林躍說的,櫃台紙箱擺放的光碟和完成刻錄的空白光碟本質上講沒有什麽不同,就是多個外包裝,客人進店選購光碟一般都是看畫面和簡介。

有外包裝的光碟根據新舊程度售價為十塊-二十塊(當年VCD是兩張盤一部片),年輕人手裏的光碟多少錢?成本只有五塊四。

“刻錄五十張光碟應該需要不少時間,這樣,我給你二十塊錢做定金,明天下午我來這裏取貨,付你余款。”

“行。”

林躍拿出二十塊錢遞過去,老板給他寫了一張收據。

離開店面後他又去其他經營電子產品的商鋪看了看,天黑又去了馬台街逛了一圈,快十點才返回學校。

第二天傍晚,他準時來到音像店,在機子上試了試放映效果,林躍付了余款,並約定好第二次合作再讓利他十個點後離開珠江路,乘車前往馬台街。

1996年,馬台街夜市可以說是全城最大的夜市,單單攤位就達到600個,賣小吃的,賣水果的,賣玩具的,賣音像制品的,賣日用百貨的……空氣中飄著油煙味和水果的香甜,討價還價的聲音令整條街陷入喧囂,左手拿著冰棍右手舉著棉花糖的小孩子左一口右一口吃的不亦樂乎,而自行車的鈴聲總是會從街頭響到街尾。

林躍是來這裏賣碟的,他跟老板說在學校賣碟不過是隨口一扯,一群連VCD都買不起的學生有多少消費能力?更多人看片選擇租碟,像許公子這樣的富二代不具備普遍性,而夜市就不一樣了,人流量大的很,這裏是省會城市,收入普遍高一些,人們花個十來二十塊買幾張光盤回家算不上什麽高消費,畢竟1996年不像林躍生活的年代,電腦還沒普及,互聯網更是新鮮事物,而看影碟基本算是一項全國性的娛樂活動。

在信息交互不發達的當下,很多人只是單純地買VCD放影碟,至於刻錄機嘛,鬼知道那是什麽東西。

林躍的想法很簡單——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攫取第一桶金。

不過呢,他的碟片雖然有價格優勢,但是沒有包裝,賣相肯定不如其他賣音像制品的攤位提供的商品好看,而且別人擺攤都是幾十上百張花花綠綠的盤片往那兒一放,隨便客人去挑,在多樣性這點上他根本比不了。

沒有包裝,規模小,這兩個缺陷會帶來信任危機,對於普通人而言,只能通過長期經營來改善客人對攤位的印象,林躍沒有那麽多時間浪費在這件事上,他的目標是一晚賣光所有影碟。

信心來自【討價還價LV3】?

不,這只是他的依仗之一,除了這個做生意的技能外,他還有一個新奇有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