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節 風漸起(第2/2頁)

馮紫英揉著額際的皺紋,經常思考的時候就下意識的皺眉,馮紫英還真擔心自己還不到三十歲就會變成小老頭,這實在太操心了,只能用前世中的辦法來解決皺紋。

“紫英,恐怕那是兩回事吧?流官有錯,那該是禦史們的事情,土司一樣可以向朝廷反映,這和有異心扯不上關系。”侯恂忍不住插話道。

“若谷,不能說是兩回事,若是咱們朝廷派過去的流官都能清政撫民,廉潔奉公,我想當地民意未必就能輕易被這些土司所裹挾操控。播州能有多少兵,水西有多少兵,永寧有幾個兵?若是沒有民眾被他們裹挾,他們又如何敢生出反意?”

馮紫英並不認為侯恂的觀點。

“永寧?水西?”楊嗣昌有些傻眼了。

他只知道播州那邊有狀況,卻沒想到馮紫英嘴裏居然還冒出來水西和永寧。

這兩地土司勢力雖然遠不及播州楊應龍那麽強悍,但是問題是他們幾乎是連為一體的,可以互為犄角,一旦真的亂起來了,那可就真的不可收拾了。

“怎麽了,文弱?”馮紫英沒想到楊嗣昌並不清楚水西和永寧也有問題。

“紫英,水西和永寧兩地土司也有問題?你這是從哪裏得來的消息?”楊嗣昌急了,好像連自己父親也沒有提到水西和永寧兩地土司啊。

“這兩地土司有沒有問題我不好說,但是你可以看看他們相距有多遠,一旦楊應龍真的反叛,水西和永寧,能不能穩得住?”馮紫英反問,“有些事情,恐怕都需要考慮到最糟糕的一面,這些土司都是養兵自重,隨時窺覷著朝廷虛實,實在難以讓人放心啊。”

“紫英,那也得有個依據吧?憑什麽你要說是水西和永寧,那一片還有水東和思州,你卻不提?”楊嗣昌可沒那麽輕易被糊弄住,沉聲問道。

馮紫英沒想到楊嗣昌如此難纏,他能說這是前世歷史帶給他的記憶,奢安之亂之亂和播州之亂是他能回憶起的晚明西南兩大叛亂,播州楊應龍不用說,這是朝廷早就盯著的,但是水西和永寧的安奢兩家,他就只能說是牽連出來的了。

王應熊的線報也證明了水西的確和播州是有密切往來了,大周不再是大明,而播州和水西之間的關系也不能沿用前世記憶來定性了,而只能用利益牽纏來判斷更為穩妥。

“要說都有可能,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州田氏早已經勢弱,而且對朝廷也十分恭順,至於水東宋氏情況也差不多,你自個兒可以摸一摸情況啊,看樣子文弱你是準備去兵部?”馮紫英頗感興趣地道。

像他和楊嗣昌、黃尊素現在都是翰林院修撰,但是三年期滿,既可以留翰林院,也可以轉任六部和司院寺,甚至可以下地方,楊嗣昌和自己不一樣,肯定不會下地方的,六部估計應該是首選,只是馮紫英沒想到楊嗣昌最終還是選擇了兵部。

楊嗣昌遲疑了一下,“我有此想法,但是最終還是要看朝廷如何決定。”

這話不過是一個遮掩,雖說新科進士三年觀政期滿都要由吏部根據各自表現來決定去向,但像楊嗣昌這種超級官二代,不但父親在朝中上升勢頭正猛,他本人又是一甲進士,自然會安排穩妥,征求對方意見也是應有之意。

正如馮紫英一樣,最後要確定去向時,齊永泰和喬應甲他們也都會征求他的意見。

前世歷史中楊嗣昌雖然是以在大明兵部經歷聞名,在撲滅明末農民起義時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但是其仕途起點卻非以兵事開始,而是在禮部和戶部,尤其是戶部頗有建樹,不過現在是大周,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如同前世歷史一般了。

頭其實其父楊鶴在平定西疆叛亂立下功勛,榮獲升遷,估計這也讓楊嗣昌增添了對兵事方面的興趣,才會開始著眼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