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3頁)

而隨著張盡節案依朝制進入正常審訊程序,本就不平靜的朝廷迅速再起波瀾,官僚們的目光迅速從河隴轉移過來。比起遠在兩千裏外的河隴積弊,還得是京中風波更引人注目,尤其是牽扯到皇城司。

是個人便能看出,此次情況不同以往,皇城司在大漢猖獗了三十多年了,以其積威,便是宰堂之高,也不敢輕視。

從乾祐到開寶,大漢發生了那麽多大案要案,產生的諸多政潮劇變,其中多有皇城司鷹犬活動的身影。從來只見皇城司查人、拿人,何曾見過皇城司的人被拿下,還是探事督張盡節這樣的核心人員。

而比起那薛徹登聞上告,張盡節被拿到刑部去開堂審訊,則是一個更加清晰而明確的信號了。流言與征兆,都隱隱顯示出一點,皇帝陛下無意再維護皇城司。

否則,即便張盡節罪行確鑿,讓皇城司自己處置了,給一份通報,交待一番,也就是了,根本用不著動用刑部。

一直以來,皇城、武德二司,與朝廷的司法體制,便是存在沖突的,而毋庸置疑地說,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二司擁有的自主便宜之權,要遠遠超過三法司。

如今,形勢似乎發生了一些讓“袞袞諸公”們喜聞樂見的變化,皇城司這座“大山”,似乎開始不穩了,可以下力氣將之撬動了……

不出意料的,僅在張盡節刑部受審的第二日,便有數十道劾章呈往政事堂,雖然都是些普通朝臣與禦史言官,但眾口一辭,同仇敵愾,氣勢十足。

雖然矛頭仍舊指向張盡節,但稍微有點政治眼光的人都明白,真正目標所在,乃是皇城使王繼恩與皇城司。那些不約而同的劾章中,所具述罪行,若是把張盡節換成王繼恩抑或皇城司,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的。

一連三日,往政事堂投遞彈劾奏章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是成倍的增長,份量也越來越足,可以說半個朝廷都參與到這場“倒張”行動中來。

比起新揭發的那一樁樁罪行,陷害薛氏,滅門奪財,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在朝官們的筆下,一個個小小的皇城司探事督,一下子成為了大漢最貪婪、最殘忍的奸臣酷吏。

朝廷一片震動,人人側目,皇城司也不消停,在王繼恩的命令下,下屬探事吏卒幾乎全數出動,四處刺探,招搖過市,甚至不乏威脅亂法之舉。

從面上看,比以往還要猖獗,並且直接展開針對性的報復,一大批官員的違法犯罪證據,那些道貌岸然背後的腌臜與醜陋,被揭露了個底掉。基本上,誰參劾張盡節,誰就被揭發。

皇城司幾十年的積累,其中究竟收集了多少的人罪證、多嚴重的不法行為,或許不翻密档,就連王繼恩都不知道。這樣的情況,王繼恩與皇城司怎能不為人所忌憚。

王繼恩也是和外廷徹底杠上了,一波一波地放出證據,朝廷的局勢,就仿佛熱火烹油,沸騰不已。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張盡節,竟能引起皇城司與外廷官僚的正面對抗。

不得不說,王繼恩的這股瘋勁與狠勁,著實嚇住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從眾者。就是那些背後策動者,內心也未必沒生出些退卻,王繼恩若是自爆,那威力與影響力實在太大,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隨著角力的持續,朝廷的局勢陷入了僵持,但這種僵持是短暫的。順利進展的,乃是對張盡節的審判,這大概是刑部偵辦的諸多大案中最為順利的一樁。

對於前後舉報的累累案行,張盡節全部供認不諱,一點申辯的打算都沒有,全然一個態度:所有的罪責,都由我張某人擔著。

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而這等時候,上層權貴們的傾向與態度,也逐漸顯露出來了,要達成目的,需要有關鍵性的推動,這就不是一般的朝臣言官所能做到,想要有作為,手腳就不可能藏住。

就拿刑部尚書張遜來說,不論張盡節如何主動認罪,都是拖著案件審理的進程,按部就班,將每一條罪狀都拿來訊問確認,一副尊重刑統威嚴的模樣。然而,這拖的哪裏是案件,分明是局面的發展。

一直到劉皇帝派人察(督)問(促),張遜有些頂不住壓力了,不得不宣判,並提交大理寺審核,開始走下一步流程。

到這個時候,張盡節案早已是表面上的問題,對其判罰如何則是無關痛癢,判死也好,流放也好,除了薛徹之外,恐怕沒人關心。朝廷上下真正在乎的,還是此事如何收場,是否到張盡節為止。

終於,有人站出來打破了王繼恩發狠營造的脆弱的平衡局面。洛陽府呂蒙正,上了一道劾章,直接向劉皇帝進言,並且直指皇城使王繼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