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芯科技的初始團隊(第2/2頁)

光刻機方向我已經找了一個研發主管,林本堅,也就是說這個企業現在只有兩個人,我和林本堅。”

周新相信林本堅一定會答應他的條件,台積電和林本堅的第一次聯系是在2000年4月。

參與新芯光刻機的創立,對林本堅來說,未來新芯光刻機上市後把股份變賣直接就是階級跨越。

有周新源源不斷的研發投入,加上他對自身能力的信任,林本堅對把新芯光刻機運作上市有很強的信心。

周新相信,沒有人能夠比他開出更好的條件。

關建英想了想:“老板,這活老關接下來了,主要我現在也沒有去處。

另外回之前的公司工作我也拉不下臉,你能給我這個機會我很感激。

我們現在也算進入工作狀態了,既然要做光刻機,我這邊再給你推薦幾個人。

光刻機的難度要比模擬IC大得多,我們得挖人,得迅速挖人把架子搭起來。

嚴濤南和林進祥,他們兩個在主要是負責芯片成像和光罩。

他們的加入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周新心想又聽到熟悉的名字了,嚴濤南後來是ASML的全球副總裁,在光刻機突破上同樣立下過汗馬功勞。

至於林進祥,周新不太了解。

既然關建英把這兩個人相提並論,那麽林進祥肯定同樣有過人之處。

關建英繼續說:“這兩個人都是台積電的研發處長,林進祥是負責總體技術把控,嚴濤南則是負責光罩技術。

我會列一個名單出來,我們需要對名單上的成員挨個挖人。”

“這裏面大多數都是台積電的工程師,我不敢保證都能挖過來。

但是最近我得到的消息,因為張汝京打算回大陸建廠,所以台積電很多工程師打算和張汝京一起回大陸。

現在正是人心思變的時候,我們去挖人有一定的概率。

但是我們需要抓住這個時間點。”

光刻機研發不是一門好生意,芯片代工同樣不是好生意,芯片產業的下遊,靠天吃飯。

建廠是一大筆成本,每年的設備更新是另外一大筆成本,能不能開工一是要看芯片設計公司的眼色,二是要看全球需求的具體情況。

周新心想,從台積電挖這麽多人走,張忠謀知道了,我們在CAAS開會的時候他恐怕不會給我好臉色。

不過做事就是要拉得下臉,本來當時找張忠謀加入CAAS,就是為了挖台積電墻角的。

“關叔,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先把薪酬框架體系搭起來,然後再去挖人。

我們要成立的公司叫新芯科技,旗下分別有兩家公司新芯半導體和新芯光刻機。

然後我打算把公司放在申海,你去申海之後,和吳世強聯系,他在那邊負責幫我打理投資業務。

你先把人力資源部門搭建起來,然後找個資深的外企hr,把薪酬體系建好,在建薪酬體系的過程中,一邊去挖人。”

關建英以為是在矽谷成立公司,沒想到要回大陸,“搞光刻機研究,大陸在這方面的人才積累非常薄弱。

包括模擬IC設計,大陸的人才積累同樣薄弱。

我們如果把公司放在矽谷,這裏有大量的人才可以被我們招攬。

IBM、貝爾實驗室,有很多之前從事過光刻機研究的工程師,在和尼康、佳能這些霓虹廠商競爭過程中失敗後,他們也陸續換了方向。

但是他們在光刻機領域的經驗還在。

把公司設在申海,我們就只能找華裔工程師,而且還要是願意回申海的華裔工程師。

當然有少量其他族裔的工程師願意去申海,但是這種人數量可以忽略不計。”

周新點頭:“我明白,但是矽谷多一家光刻機公司,少一家光刻機公司不重要。

大陸多一家光刻機公司,很重要。

張汝京寧願放棄台積電的股票也要回大陸建廠,我們回大陸成立新芯科技不需要放棄什麽,只是在人才招募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困難。

我之前和林本堅聊的時候,和他說了,三年,我預計光刻機三年出成果就可以,而且成果不需要趕超同行,只需要能夠進入生產流程進行驗證就可以。

我們有時間,有精力,有資源去挖一批人,培養一批人。

大陸在集成電路領域什麽都缺,但是唯獨不缺可以培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