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在申海(第2/4頁)

也就是說申海一共有3個高科技園區,我們的資源要往哪裏傾斜,這需要時間來論證。

這三個高科技園區,也同時在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持,市政府層面非常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園區之間各有優劣。

一直論證到去年的8月,我們才明確了聚焦張江的原則。

從公交線路、地鐵到各類要素交易市場,從各類中介機構到各個大學分部和科研院所,這一系列全市的優勢資源都需要迅速向張江集結。

由市長親自帶隊擔任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組長,所有部門都授權給張江,園區的事情在園區內就能解決,張江是申海‘不是特區的特區’。”

二十年後很難理解當時對於發展的急迫心理,幾乎想所有事越快越好。

“我們規劃這樣的聚焦張江兩年,兩年之後看效果,我們希望各項指標能夠超過張江過去開園8年的總和。”

“聚焦的目標實現以後,政府就應退後一步,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配置資源、微觀激活等方面的主導作用,讓企業在沒有束縛也沒有過多呵護的條件下,自力自強。

無論是在聚焦張江過程中,還是說聚焦張江結束後,我們都非常需要像周先生這樣的企業家,對張江的支持。

這裏的支持絕對不僅僅是資金上的支持,還包括經驗、見識等方面的支持。

周先生作為矽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希望你在張江創業的過程中,以矽谷的標準來要求我們。

同時有什麽意見和建議都但說無妨。”

未來周新創業就是在張江成立的新芯科技,大部分時間也在申海。

他對張江乃至申海都很了解。

張江成功嗎?站在華國的視角來看,絕對成功了,在92年成立的那一批高科技園區裏,張江絕對是最成功的那個。

今天一聽申海乃至國家層面對張江的規劃,那又沒有成功。

張江在未來的成就是對不起國家對它的期望的。

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張江離國家希望它對標矽谷的期望就沒有達到。

矽谷有點遠,拿新竹和張江做對比更實際。

在二十年後,新竹園區比張江科學城的產值低得多,張江的全年收入在1.2萬億rmb左右,新竹只有4千億rmb左右。

但是張江的營收來自於很多方面,集成電路的收入只有2000億rmb,而新竹幾乎全是集成電路相關產業。

這還是在集成電路國產化進程的第五年。

不過周新沒有太多想說的,因為在他看來,張江在高科技突破上離預期有很長的差距。

這不是政策導致的,這是物質世界導致的。

有矽谷和亞洲其他地區半導體在前面,華國想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就是很難。

這是單方面政策層面無法改變的現狀,必須要對方配合。

如果不是阿美利肯配合,雙方政策合力之下,華國半導體根本不會有自主發展的機會。

“我認為很好,我聽周組長詳細講過你們圍繞著張江園區的規劃。

已經把我能夠想到的都涵蓋進去了,但是我沒有聽到資金優勢。

我認為申海可以成立類似的風險投資試點機構,對張江園區內符合條件的高科技企業開展風險投資。

甚至可以采取投貸聯動的方式,比如這家企業需要五千萬的資金來維持公司運轉,那麽銀行給它貸2500萬,風險投資機構再給它投2500萬。

這相當於把風險給分攤了。

我再展開說說吧,大家都知道風險投資的本質在於廣泛投資,我投二十家企業,只要有一家成功了,那麽我的收益就有所保障。

如果銀行只給企業貸款,那麽貸款一旦還不上,這變成了壞賬,最後成為銀行的損失。

而投貸聯動,風險投資機構和銀行配合下,可以通過超額收益去覆蓋信貸風險。

和矽谷相比,張江唯一差在資金資源,國外的投資人們看不上華國的集成電路企業,國內無論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在這一塊更是缺位的狀態。

我的新興投資會大量投資張江的半導體企業,但是首先百億美元是逐漸投下去,不是一次性。

另外即便百億美元,對整個產業來說,依然不夠,遠遠不夠。

我認為申海政府有這個能力,來做這方面的探索。

企業就在張江,申海政府比任何一家企業都更加有能力做好風險投資的投前調查和投後監管,以及風險盡調。

關於這一塊,你們可以去參考淡馬錫模式。”

具體細節上會由周組長出面進行解答:“周先生,你提出的想法非常有建設性。

我們後續也會深入研究這一塊。我們計劃是把重點放在園區人力資源配制、孵化環境、中介服務、企業信用制度等建設上,營造適合產業發展的市場化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