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新的模式(第3/3頁)

也就說工業競爭力幾乎完全依賴於內部培養能力,當時國外的半導體企業,采取的也是垂直制造方式。

從芯片設計到芯片制造,再到封裝測試,全部都由一家公司一手包辦。

之所以有907、908、909這些工程,都是建立在這樣的思考上。

華虹半導體就是909工程的產物,*同志在1995年年底調研三星之後,認為我們也要有自己的大企業,後來更是說砸鍋賣鐵也要把華國的半導體產業搞上去。

我們很多領導都非常關心關注華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909工程也是國家層面在統籌規劃。

因為看到了三星的成功,所以我們才想把華虹打造成三星的模式。

但是等到了今天,矽谷去中心化的模式好像也不差,甚至表現出了比大企業更強的活力。

我前不久去燕京上課的時候,負責講課的燕大經濟學教授提出了不同觀點,那就是過分強調內部創造和管理經濟能力是不健康的做法。

它忽略了工業進化的微妙性和歷史特性。熊彼特的觀點是新古典主義理論和政策中原子化競爭模式的天真解法。垂直一體化的制造模式,反而會造成新的損耗,過於簡化問題本身的風險了。

公司的相對優點取決於創新是系統的還是自主的。當創新是系統性的,一個企業一樣的結構將更有利於技術的快速進步。這是因為系統性創新需要在許多不同的生產階段同時改變,而互補階段的共同所有權降低了說服和協調的交易成本。

相比之下,我們有理由認為,當創新是自主的時,網絡包括典型的極端“市場”會更具有優勢。

當一個生產階段的技術變革可以繼續進行,而不需要在系統的其他部分,就可以進行相應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該公司在說服和協調方面的優勢被創新小企業群的專業化經濟和網絡的能力所抵消。

而創新的系統性或自主性既不是完全外生的,也不是完全由技術驅動的。

組織的結構有助於塑造創新的模式,進而影響隨後的組織結構。簡而言之,組織結構理論也是社會制度進化理論的一部分。

究竟是大企業的模式更好,還是中小企業群的模式更好,我們也不知道哪套更好。

我們講究的是實踐檢驗真理,因此華國選擇把中小企業群的模式探索放在張江。

把希望寄托在華虹、新芯科技上,希望你們能夠發揮好協同作用,帶動一批半導體領域的中小企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