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你就說投不投吧(第3/3頁)

不過我還是相信你有魔力,能夠成功吧。”

詹姆斯接著說:“Newman,我們摩根大通也會認真考慮你的提議,出於對你本人的信任和支持,我們應該會投資一些,但是40億美元的總募集金額,確實靠摩根大通或者和高盛兩家企業是吃不下來的。

你可能需要找更多的投資機構參與進來。

我倒是不認為在華國搞芯片制造一定會失敗,華國還是有它獨特優勢的。

在加入WTO之後,並且享受很多發達國家的最惠國待遇,華國的芯片在出口層面是有成本優勢的。加上華國人力成本比較低,同時有廣大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在這方面優勢是很明顯的。

而且芯片制造所需要的水、穩定電力,這些華國都不缺。

唯一制約華國芯片制造業的兩大因素,一個是大環境糟糕,需求端的匱乏會導致你的芯片即便有成本上的優勢,也很難賣出去。

第二個就是瓦森納協定,瓦森納協定決定了華國在芯片制造領域只能去做中低端的產品,中低端的芯片產品利潤率會很薄,無法像最先進的芯片制程那樣享受超額利潤。

所以這是一個高風險中低收益的項目,但是有Newman又不一樣,也許你能夠自己解決消費端的問題也不一定。

就像Mphone一樣,光是Mphone去年30億美元的營收,把一部分芯片生產交給新芯科技的芯片制造廠商,後續再開發一些電子產品,消費端倒是不用太擔心。

所以Newman,有你的加持之後,我認為這是一個低風險低收益的項目,摩根大通會願意參與進來的。”

像首鋼在千禧年初期想搞芯片轉型,從鋼鐵領域逐漸轉向到芯片領域,當時是有阿美利肯資本願意投資的,因為那時候整個集成電路行業的大環境很好,即便只做中低端的芯片制造也能賺到錢。

結果在2000年的一季度開始情況急轉直下,芯片需求迅速萎縮,首鋼就拿了地建了個基地,阿美利肯資本就撤資了,設備談到一半,結果直接放棄,轉向去搞房地產去了。

“3月,中芯國際從德意志英飛淩公司獲得0.11微米的DRAM溝槽技術和300毫米產品的專有技術轉讓;6月,華北地區科希-矽技術半導體技術第一有限公司奠基;長安西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6月,申海SJ區政府與台積電簽署投資協議,設立台積電(申海)有限公司,從事8英寸芯片生產業務;7月,姑蘇和艦科技正式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