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訪談2(第2/3頁)

貿工技並不是不發展技術,而是把技術的優先級放在很低的位置。在新芯科技的對比下,華國的輿論直指聯想,傳統媒體還會稍微顧忌,標題大致都是《聯想技術之路要怎麽走?》、《高科技消費時代如何創業》等等。

《高科技消費時代如何創業》只是短短點了一句:“僅僅通過貿工技實現高科技企業的成長已經不可能。”

互聯網上的言論那要犀利得多,尤其是在有了知識問答社區之後,這類社區主打的就是一個理性討論、有理有據,證據一擺出來,大家才會覺得真不行。

“謝邀,聯想怎麽可能能搞得好技術嘛,從華國科學院八十年代的院長周光召到九十年代的院長路甬祥,歷屆院長都向柳表達過希望聯想在高技術領域實現更大突破的期望。

包括大概三年前的時候,我跟著我們教授去和柳一起開會,期間有一批教授,大家都在幫聯想支招,聯想該怎麽樣發展自己的技術,期間柳只是‘嗯’、‘嗯’兩句,沒有任何實質性表示。

聯想最引以為豪的是他們的精細化管理,所謂能夠把成本壓低,靠著ERP系統降低客戶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成本,每年在接受外界采訪的時候,都是強調我們要通過卓越的流程和精細化管理實現成本控制,從高層就不重視研發,研發被放在很低的地位,能實現技術突破才怪呢……”

回到訪談節目現場,周新在聽完主持人的問題後回答道:“我不認為要到某個階段才能去做研發做創新,創新和研發應該是貫穿企業始終的一件事。

特別在商業現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就更不是如此了。

現在有經營類貸款、風險投資、上市投資等多種手段來完成原始資本的獲得,對於企業來說其實不太需要像之前那樣,靠自身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

主持人繼續問:“周先生,同時有說法認為,技術投資需要大量投入,一旦走錯一步對企業來說是重大打擊,通過您剛剛上面提到的這些手段獲得的錢也是有成本的,走錯的話那打擊會更大了。”

這幾乎是聯想柳的獨有觀點了,在和倪光南發生爭執的時候,他在公開場合的解釋就是:世界上80%的公司會因為在技術上的錯誤的過度投入而死掉。技術不是唯一的。

周新這不得好好反駁一番:“簡單的創新也是創新,技術的突破是從簡單技術開始逐漸復雜化的,企業一開始就不重視技術創新,沒有從技術創新上獲得過好處,即便在完成原始積累,也很難實現從原本的貿易驅動變成技術驅動。

剛剛您說的那點其實是外界對創新的誤解,認為技術創新需要大手筆投入,技術創新是可以小手筆投入的。

我認為想做技術驅動型企業,或者企業想實現技術轉型,需要在一開始就發現可以技術創新解決的日常經營中的需求,或者是同行業企業共同存在的困難,在這一領域投入研發資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需求。

等類似的問題解決多了,從技術創新中獲得好處之後,再去考慮創造需求這一級別的創新。

我認為技術創新有兩種,一種是解決現實存在問題為導向的需求,另外一種是解決現實不存在問題為導向的需求,一般來說第二種要遠難於第一種。

比如Matrix鍵盤,現實中存在鍵盤,我認為現實中原本的鍵盤不好用,所以我才研發出了Matrix鍵盤來解決需求,Mphone則是現實中不存在類似的手機,我認為需要有這樣一款手機來解決現實中不存在的需求。”

主持人見周新提到Mphone之後,知道在技術研發上的話題差不多應該打住了,本來邀請周新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幫Mphone打廣告:

“剛剛周先生您也提到了Mphone,我想請問,您認為Mphone在華國市場能獲得成功嗎?

順勢我也有另外一個疑問,就是海外的硬件公司在華國一般都能獲得成功,但是軟件公司很難獲得成功,像戴爾、惠普、索尼、三星這些海外的硬件公司在國內很受歡迎。

反而像eBay、雅虎、亞馬遜、百度、quora這些國外的互聯網公司在國內並沒有受到額外的優待,這點你怎麽看?”

“你剛剛提了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Mphone能否獲得成功我持保留意見,因為Mphone的售價太貴了,這個定價要比一般的手機高大概百分之四十。

這個價格是否能夠獲得華國消費者的認可,我心裏是沒有底的。

雖然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好用的手機,但是華國消費者是否願意為一款手機承擔如此高昂的溢價,我不確定。

只能說希望節目播出後,觀眾們會看在我的面子上給予Mphone一點支持。

第二個問題,剛剛你說的那些硬件公司我喜歡統一把他們稱為消費電子公司,做面向消費者業務的電子領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