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規模(第2/3頁)

通過這樣的深度利益捆綁來實現提高蔡司主動性的目的。當然也會有問題,那就是合資公司的話,關鍵專利屬於合資公司,起不到鉗制的作用。

這樣的話當前問題能解決,遠期目的無法解決,因此周新陷入兩難。

現在的路是全新的路,沒有任何未來的經驗可以讓周新借鑒,每一次的決定都將創造新的歷史,周新深知這一點。

如果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那通過利誘和蔡司深度捆綁無疑是最好的選擇,ASML能和台積電深度捆綁,新芯光刻機要想在這個領域有更多的主動權,找符合當下情況的合作夥伴再正常不過。

作為新芯科技中的關鍵一環,新芯半導體不缺應用場景,不缺產能,不缺各類資源,缺的是上遊關鍵技術,尤其是在當下想通過浸沒法彎道超車的時候。

林本堅見周新陷入沉默,他說:“蔡司那邊我有很多熟人,他們在蔡司工作超過二十年了,我可以和蔡司那邊聊。

Newman,需要麻煩你和蔡司背後的股東聊,我們雙方合力的話,我相信會有效果的。”

周新這次回華國比較倉促,和林本堅達成了關於要走浸潤式光刻機技術路線的一致,後續整個新芯半導體的資源會全面傾向這一領域,這是和當前所有其他廠商都不一樣的路。

林本堅沒有想到會這麽順利,他本來以為要花大量功夫說服周新,他和新芯半導體的其他同事在做預研究工作的時候,已經寫好了五篇關於論證技術路線可行性的論文打算發表,發表之後拿著論文去說服周新。

既然老板都同意了這一技術路線,那就開始做吧,林本堅動力十足。因為說白了之前都是在復刻別人的技術,對於研發人員來說沒有太大的意思,現在是做從未有過的事情,挑戰性十足。

“教授,好久不見,看來你很習慣在申海的生活。”周新這次回國只在申海呆三天時間,不會到處跑。

因此他幾乎所有時間都呆在新芯的園區裏。

胡正明說:“我都來申海三年了,三年足夠改變很多習慣了。”

周新有些不好意思,他算是徹底改變了胡正明原本的命運軌跡,他也不知道這樣對他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教授,你覺得和在伯克利教書相比,在這邊的改變是什麽?”

胡正明問:“你是說生活上還是工作上?”

周新:“你都可以說說,老實說我每次回伯克利的時候都會去看師母,總感覺讓你來申海和師母兩地分居有些過意不去。”

胡正明笑道:“你當時喊我來幫你的時候我可沒有看出你過意不去。

主要你師母不太習慣申海這邊的氣候,所以她每次都只是過來住兩周就回去了,從生活上其實和在伯克利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因為你知道我這個人很無聊,平時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但是反而在工作上,我覺得挑戰是之前在伯克利所無法比的。

在伯克利我只需要按部就班的上課、研究、發論文,這些我太熟悉了,在這邊面臨一家超過五千人的公司需要我管理,這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要知道即便是思略半導體,員工數量都沒有超過一百人,現在這個數字乘以了五十倍。

如果我們把小米、新芯芯片制造廠商的員工算上的話,那人數要超過一萬人了,這是什麽概念?

在來新芯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管理一萬人的能力,這對千禧年之前的我來說簡直是一個不敢想象的數字。”

這個人數放在互聯網公司裏會很多,在芯片領域其實也還好,像台積電光是2000年一年時間就招了九千人。

而新芯科技的員工數短短三年時間突破了一萬人,一來是因為有小米,小米鋪設的銷售體系需要大量員工;二來是因為新芯進入了芯片代工領域,和不少華國企業成立了合資企業,華國企業通過生產線入股。

這些合資企業,股權在華國企業手裏,但是控制權在新芯手裏,這同樣是大量的員工。

新芯在獅城也有芯片制造工廠,對於一家新公司來說,這速度堪稱火箭速度了。

周新聽完後說:“這是因為教授你之前的能力沒有被充分發掘,現在看來我挖你來新芯,把你的管理能力也激活了。”

胡正明無奈道:“心累,我年紀大了,要管理這麽多人心累。

尤其還要和政府這邊鬥智鬥勇,甚至是勾心鬥角,這同樣要消耗心力。

周新,你也做過科研,集成電路領域的科研是研究現象,歸納總結,雖然很困難,但是這類困難是單一性質的困難,無非是遇到我無法理解的現象,或者說新現象,我需要在現有理論體系裏做更新,有新的框能夠把這一類現象都囊括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