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殊途同歸(第2/3頁)

和大佬沒聊兩句,就輪到周新了,周新自己不想寫發言稿,又不太敢在這樣的場合完全自由發揮。

萬一沒管住嘴,和傑克馬一樣對華國的金融機制一頓猛噴怎麽辦,雖然他能承擔這個後果,但是能少惹麻煩還是少惹麻煩。

因此周新還是讓吳世強寫了個稿子給他,至於會不會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吳世強在國內,對互聯網金融的消息全是看的新聞和新興投資內部的一些調查報告,認識也深不到哪裏去,只能說當年跟在周新身邊的半年多時間,多少知道周新對互聯網金融的看法,硬寫也是能寫出來的。

“大家上午好,第一次參加金融領域如此隆重的峰會,我在金融領域的造詣遠遠無法和在場各位業內資深人士相比。

當時陳行長找到我的時候,他讓我講講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說給我們這幫土鱉上上課,說大家是土鱉是陳行長說的,大家要是覺得不爽找他。”

剛剛聽完枯燥無味的東西後,再來聽周新的演講,會有種已經悶了一個月沒下雨的初夏迎來第一場滂沱大雨的暢快感。

台下在周新登場時響起過的掌聲,再度響起,笑聲倒是沒有,大家還是比較嚴肅。

周新繼續說:“在金融領域各位都是我的前輩,老實說我唯一做過的金融相關的工作就是買它,賣它,我只會這兩個動作,買入和賣出。

無論是把Quora賣了,還是買蘋果和英偉達,都是價格到了我的心理價位,我就選擇交易,我只會這一招。

如果話題換成互聯網金融,那我還是有一些思考在裏面。因為NewPay推出了余額寶,余額寶在短短三個月時間,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型基金。

這個規模聽起來很大。”周新停頓了一下:“當然它確實也很大。

但是實際上刨去運營成本,我們為了運營好這款金融產品,在其中搭建的核心中台,運算成本等等,它是不賺錢的。

因為余額寶的規模太大了,我們對風險的偏好是極度保守型,所以我們能選擇的底層資產是有限的,為了讓用戶收益盡可能高,我們無法收太高的手續費。

加上這麽大的一筆錢來自數千萬不同的用戶,我們需要給他們實時展示收益,隨存隨取,這對後台的服務器和計算能力要求極其高。

所以互聯網金融看似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從企業直接連接到了用戶,減少了大量中間環節,看似節約了中間環節的成本,但是它在中台上的成本遠超傳統金融模式。

我喜歡把這種成本叫算力成本。

從余額寶誕生,到其他各大電子支付公司紛紛下場,開始推出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這一個階段充其量算是互聯網金融的初級階段,它只改變了銷售端。

NewPay即將做下一個嘗試,那就是推出貸款類業務,我們目前內部命名為花唄,我們將和阿美利肯三大征信機構益博睿、艾飛克和環聯合作……”

上午場有很多人要講話,每個人能分到的時間要麽15分鐘要麽25分鐘,周新和人行的大佬分到了25分鐘,其他人都是15分鐘,因此能講的很有限。

周新只是簡單講了下NewPay之前做了什麽,後續將要做什麽,以及互聯網金融能為用戶為行業帶來什麽。

他講完回到座位上之後,大佬說:“周先生,講的很好,但是有一點我要糾正一下。

你並不是只會買賣,你對其他金融業務同樣了解,NewPay在國內打造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一直到今天都是各大銀行需要學習的對象。

包括銀聯的模式也是在你建議下搭建的,銀聯對於很多人來說可是達摩克利斯之劍。”

銀聯這套國企資金監管系統,是在周新建議下搞出來的,先是在鵬城試點,然後慢慢推向全國。

在鵬城試點的時候這套玩意是誰想出來的還是秘密,等到推行全國之後這是周新的主意已經不是秘密了。

而且就算是秘密,陳姓大佬的身份也完全能知道這種秘密。

銀聯在初期的時候是很有用的,到了後面這套機制的作用慢慢弱化了,因為只要是人搭建的系統那就有漏洞存在,有銀聯監管,我不從企業本身搞錢,我讓合作的民營企業們送錢給我。

你監管的我銀行賬戶,那我就要海外銀行的不記名銀行賬戶,甚至直接不要銀行賬戶,我要海外信托,把受益人寫成的家人。

只要你想搞事,辦法總比困難多。

銀聯設計中的作用被弱化,只能監管到小蝦米,權力稍微大一點的個體就監管不到了。

因此到了2004年年底,銀聯被賦予了新的權責,它拿到了國內第一批的電子支付牌照,銀聯也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