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4/4頁)

好巧不巧,本場的時務正正好是徐瑾瑜在五三貳中寫過的邊境不穩的問題。

但時務題本沒有什麽答案,每個人的品性,行為方式都各不相同,所以這道題並沒有什麽標準答案。

但,當初乙級的全體學子還就這一題目,展開了三個教學齋之間的“辯論賽”。

賽制是徐瑾瑜提出並主持的,在那場辯論之中,學子們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方法。

不過,當初還有不少學子在辯論賽結束後,惋惜:

“縱使吾等滿腔報國之心,可也短日無門,實在可嘆。”

徐瑾瑜當時聽了這話,只是淡淡一笑:

“時務之道,在於兼聽通達,今日之辯論表其無功,豈知他日無功?”

這會兒,即便是宋真被熏的頭昏腦脹,可也不由在心裏道:

瑾瑜那話說的果然沒錯,那日的辯論雖然在當初沒有起到什麽作用,可到這一刻,還不明顯嗎?

甚至等到他日入朝為官,遇到這樣的事,他們也能及時拿對策來。

這一刻,宋真無比感懷那場辯論賽,能讓他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也可以有思路,言之有物的寫上答案。

“阿嚏——”

徐瑾瑜打了一個噴嚏,也不知是誰在惦記他,這會兒徐瑾瑜看著這熟悉的一幕,心裏也不由無奈一笑。

看來,朝中對於邊疆之事,是十分介懷啊。

此前聖上曾親自以詩文求才,而到了鄉試,徐瑾瑜沒想到還能再遇到這樣的題目。

老實說,當初那場辯論賽,他為的並不是科舉,而是為同窗們他日入朝之後,若是遇到了這樣的事後,應當如何應對。

生於大盛,邊疆長久的不穩也終究不是事兒,而同窗們誰又能保證不會被調去邊疆呢?

而且,隨著軍報一封封的傳遞回來,徐瑾瑜敏銳的察覺到大盛和越國之間的摩擦愈演愈烈。

這,終究會是大盛的一塊心病!

然而,徐瑾瑜沒有想到會來得這麽快,雖然只是一道試題,可是這也無形的表露著朝廷的態度。

邊境不穩,何以對?

朝廷,亦在猶豫要如何面對強大的外敵。

徐瑾瑜看著這簡簡單單的幾行黑衣,已經可以想象到邊境的慘烈。

但他一直關注的軍報上,並沒有他一直搜尋的信息。

他那素未謀面的爹爹,不知如今可還安好?

徐瑾瑜心底有些擔憂,但思考仍不能停,作為曾經有過兩千年歷史的傳承人,徐瑾瑜比誰都清楚面對外辱騷擾之時,若是後退有多麽可怕。

朝廷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卻仍搖擺不定,只能說是被一些條件約束限制了。

是軍隊還是糧草?

徐瑾瑜抿了抿唇,認真的思索著,不知過了多久,他開始提筆寫下了他的答卷。

當日那場辯論賽的論題就是,邊境不穩,吾等若有能,該以何對之。

大部分學子都是主張以和為貴,有派使臣說服越國的,有意圖和親的,有各退三十裏和平共存的。

也有一部分主站的學子,認為此事必須狠狠給越國一個教訓,痛擊越國離開大盛邊境。

然而,隨著辯論的深入,主和最終還是壓過了主站派。

徐瑾瑜當時做為主持,並未發表見解,但今日他整合了一下自己這段時日閱讀軍報,對邊境消息的追查得到的信息,寫下了一行黑字。

這一題,他答的十分認真,且一氣呵成。

等到他擱置了手中竹筆之時,只覺得手指因為用力太久,仍在不受控制顫抖。

徐瑾瑜深吸一口氣,對於自己的這份答卷十分滿意。

翌日,龍門大開,在貢院裏呆了足足九天六夜的學子們終於解放心性。

他們紛紛如同潮水一般,湧出貢院,然後……開始了兔子跳。

徐瑾瑜走在後面,不疾不徐,只是隨著他邁出貢院後,看著眼前一幕頓時陷入了沉默。

為何,他覺得眼前之景似曾相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