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7章、以武會友(第2/3頁)

“但今天跟你交上手了,我才知道我錯了。”陳識站在蘇乙面前不遠處,“你的力氣很大,也很靈活,關鍵是你所有的拳法,全被你融為一爐了,這可不容易。這事兒,是你那個外國師父教你的?還是你自己琢磨出來的?”

“是有人這麽教我的,不過教我的是個國人。”蘇乙答道,“這種技擊的方法,叫綜合格鬥。”

“倒也貼切。”陳識若有所思,“洋人武學理念跟咱們國人的武學理念迥然不同,甚至有的地方是犯沖突的,我看你剛才不停擺動身子,你躲開我出手的時候也搖頭晃腦的,這在咱們國人武學裏是大忌。”

蘇乙演示了一套組合,搖擺下潛的閃避動作都用上了。

“你說的是這樣嗎?你覺得孰優孰劣?”蘇乙問道。

兩人真就如純粹的武人一般,探討起武學來。

“談不上優劣,只是理念不同。”陳識搖頭,“洋人的想法很直接,你打我,我要麽擋,要麽躲。看兩步,走一步。”

“但咱們的武學理念就比較復雜,你打我,我想的是禦敵於中門之外,就是以攻為防,而且講究盡量以小幅度的動作來禦敵。你一拳打來,我能動手腕子,就絕不動脖子。”

蘇乙想到原劇情中耿良辰說過的話,忍不住笑道:“你是說腕子細,脖子粗,動腕子總是要快過動脖子?”

“是這個理兒。”陳識也笑了,“但在你身上不適用,因為你動脖子比一般人動腕子快多了。”

不止是蘇乙不適用,只怕所有打拳擊、打MMA的拳手都不會同意這個說法。

這倒不是說陳識的理論是錯的,因為如果蘇乙自己跟自己比,他自己動腕子肯定比自己動脖子快。

照此推衍,蘇乙防守的時候如果用動手腕的方法的話,也肯定比動脖子的方法快。

但蘇乙為什麽不用?

原因很復雜,最主要是因為風格。

MMA的格鬥風格,決定了該晃動的時候是要晃動的,在擂台上一定要動起來,一動不動,就是別人的活靶子。

而且只有動起來,才能打出自己靈活、多變、多角度的節奏和組合。

“你剛才的功夫,是詠春聽橋?”蘇乙也好奇問道。

剛才陳識不動則已,一動如脫兔。而且他的速度和反應也極快,這其實就是詠春聽橋裏的功夫。

在傳武中,很多門派都有類似的功夫,這個“聽”字很容易就被誤導,讓外行以為這是什麽聽聲辯位的法門。

但其實不是的,聽橋不是真的用耳朵聽的,而是通過手臂的觸感還有靈敏度,來感應對方的動作,並且做出相應的動作,或消或打。

為什麽要聽橋?

這是有科學道理的,不是為了裝逼。

人眼睛看到的景象,是要先傳回大腦裏去解析,然後再由大腦發出指令,傳達給手臂做出反應。這樣一來,當你的眼睛看到對方的某只手動了,你再去思考應對方案,再選擇執行這個方案的手臂,再傳遞信號到相應手臂,再做出動作,這個過程對於實戰來說太慢了。

但如果你能用手臂去感受對方的力度和方向,然後習慣性地用相應的手臂做出防護動作,有時可能你大腦和眼睛都沒反應過來,只是條件反射的就消掉對方的招了。

一步快,步步快,這就是聽橋的作用了。

陳識沒有藏私,把聽橋的原理和竅門告訴了蘇乙。

蘇乙尋思了一會兒,搖搖頭,便不再去想。

聽橋這門功夫玄妙不玄妙?

太玄妙了,蘇乙敢說,讓陳識熟悉一下MMA的規則,就憑他聽橋這門功夫,他就絕對能在擂台上成為很多人的噩夢,尤其是那些不以速度見長的選手。

但這門功夫真的無解嗎?

並非如此,就像是剛才,蘇乙憑借自己本身訓練出來的速度,也勉強跟上了陳識的速度,相差無幾。

再加上蘇乙的抗擊打能力,使得陳識因為“聽橋”而領先的優勢,幾乎被蘇乙抹平了。

可如果蘇乙掌握了聽橋的功夫,那他的技擊技術絕對會產生質的升華。產生的效果是一加一遠遠大於二。

問題來了,想要練成聽橋這門功夫,需要多久?

這是一門熟能生巧的功夫,想要真正練成,沒有個三五年是不成的。

有這三五年練聽橋的時間,蘇乙可以把自己格鬥方面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一遍,他為什麽就為了稍微快一點的反應速度,去耗費這麽多精力和時間?

在蘇乙看來,這是付出和收獲嚴重不成正比的事情。

所以聽橋這種好功夫,蘇乙雖羨慕,但絕不會去練。

“再來!”陳識招招手。

兩人重新開始交手。

這次陳識謹慎了許多,打得也靈活了許多,開始主動躲閃蘇乙的攻擊,並伺機進攻,希望以逸待勞,以巧打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