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隨手一個結,腫瘤是否一定要切?(第2/3頁)

章主任對他不禁又高看了兩眼。

打結看似只是外科手術中一項很小的操作,但是往往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特別是一些特殊部位打結,那就更是小中見大,對醫生的操作要求高得嚇人。

有時候縫合一些粘連嚴重的腔內膜、或者是腦組織、肝葉等等,那真的是稍微用力大一點點,但會導致被縫合的組織直接碎掉。

說出來可能有人不相信,有些外科醫生練習打結時,會在水上放一塊泡沫,然後在泡沫上練習打結。

還有更變態的,需要在細嫩的豆腐腦上打結。

要求打的結牢固,且緊密貼合在豆腐表層。

在臨床手術的實際操作中,難度只會更高。因為有時候需要在胸腹腔、顱腔深處完成打結,操作空間極為逼仄狹窄。視野更是有可能受到遮擋,什麽都看不到。

可想而知,這個難度絕對是地獄級別。

但是把這個細嫩如豆府腦的組織縫合成功後,很可能就能挽救一條生命,這便是醫生的價值和意義。

李敬生打兩個滑結的做法,很多高級一點的外科醫生也會。

但是能打結這麽好的外科醫生並不多。

他現在的打結本領還不算特別厲害。

以後達到了爐火純青,甚至更高級別,那就大有可為了。

手術在繼續進行著。

章主任慢慢操作,最終把腫瘤暴露出來了。

“你們都來看看這顆腫瘤,主要觀察它所在的位置,以及形狀,然後初步判斷它的性質,是否有發生淋巴轉移或其它轉移。還有就是切除它的手術方案,都給我認真思考。”

醫生們一個個上前輪番觀察。

李敬生見過一小部分腫瘤,包括惡性與良性,都見過。

一般情況下,惡性腫瘤會有顯著特征。

就像有些壞人,看一看外表就知道了。長得兇神惡煞。

“切除任何一個病灶,你們一定要考慮多個方面,而不能一味的追求切得幹凈。如果是良性腫瘤,有些不會增大,或者不影響患者的身體功能,那就可以不做切除。如果是惡性,或者懷疑存在惡變的可能,最好能夠做個術中病理,然後再決定該怎麽切除。

並不是所有疑似惡性的腫瘤都要做擴大切除範圍。

以前我們就遇到過一例很特殊的病例,患者的肺部長了一顆腫瘤,沒辦法明確性質。經過病理活檢,也只能初步斷定惡性的可能居大。然後經過商量,最終把患者的半個肺全切掉了。

後來患者術後恢復良好,但是出現了喘息、憋悶等後遺症。

他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了極大影響。

本來是從事體力勞動,切掉右肺後,他已經無法再從事重體力勞動。甚至爬一下坡或者上幾層樓梯就會喘不過氣。工作丟了,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然後與妻子的爭吵越來越多,最後老婆忍受不了那樣的生活,跑了。

患者覺得生無可戀,最終在路邊等車時,看到一輛大貨車開過,他飛速沖過去,躺到車輪前。被活活碾壓至死。

回訪時得到這個消息後,引起了我們的反思。

從手術治療的角度來看,我們幫他把右肺全切,避免了惡性腫瘤復發。這是一台成功的手術。

但是切掉右肺後,導致患者的工作、生活出現重大困擾,最終選擇輕生。那我們的手術從這一點來說,又是一台失敗的手術。

為此,還專門開展了一場討論,當時如果不切掉右肺,只切掉一小部分,保留患者的絕大部分呼吸功能,是否就不會發生這個悲劇?”

章主任教導手下醫生時,並不是死板的讓大家怎麽怎麽做。

而是舉一些真實發生過的病例,讓大家從中去思考,去感悟。

相信這樣教出來的醫生,將會是一群有血有肉的醫生。

做手術前,會為患者術後的生活考慮。

李敬生與章主任平時接觸不多,這次算是一次較深的接觸了。

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敬佩之情。

“淋巴有時候受到了腫瘤細胞的浸潤,不嚴重的情況下,用肉眼根本看不出來。做術中病理活檢也不一定能發現。這就需要外科醫生有著很豐富的經驗。是否發生轉移,有時候查看周圍血管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章主任分享著自己的一些手術經驗。

教大家怎麽判斷腫瘤細胞是否發生了擴散與轉移。

在醫學臨床上,目前用得較多的方法是看腫瘤的大小。以及探查周圍的血管、淋巴、其它易發生腫瘤的組織。

一個惡性腫瘤從紮根到壯大,有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時間。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癌變過程。

很多患者去醫院檢查,發現了腫瘤,但是體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