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掙紮的太監

看到朱厚熜驚喜的樣子,周詔卻立刻開口勸告:“殿下之聰穎、勤勉,天下少見。自前歲以來,更是日益持重,籌算周全。殿下精研本朝典制數月,似是早有所料,臣嘆服。如今臣雖言需爭,殿下也不可操之過急。”

朱厚熜笑道:“我不急。”

已經有攻略,眼下又有各種人出謀劃策,朱厚熜相信自己能搞清楚那遺詔到底有什麽“紕漏”。

周詔凝重道:“仲德公未至,殿下不宜貿然向朝中大臣提出異議。若遺詔命殿下先繼嗣再繼統,屆時便先接了詔,老臣站出來以殿下於先王之孝道為疑慮,先埋一粒種子便可。”

朱厚熜知道他的意思是由他站出來當炮灰,先把爭議的種子埋下。

不論如何,兩宗只有一個子嗣,這終究是個難題。

雖然知道遺詔表述就是老秦口中的破綻與轉機,但現在的周詔畢竟不知道。

朱厚熜有些感動:“周師大恩,我不知何以為報……”

一旦周詔站了出來,朝中那些大佬還不集中攻擊周詔?

周詔灑脫地笑了笑:“若臣再年輕十歲,又有進士出身,恐怕會多想想自己。但臣已七十有七,也只能為殿下盡這一份力了。臣也不是沒有私心,臣還有兒子嘛。”

周詔已經七十七,他知道自己的人生都快走到盡頭了,更別說仕途。

現在這番話,他說得坦然無比。

朱厚熜對他鄭重行了一個學生禮:“周師不可妄自菲薄,我還有許多地方要倚仗您。周師忠心,我若得掌大權,必以周師子嗣為肱骨。”

“那也得看他們的本事,能用則用吧。殿下現下最需要倚重的,還是仲德公。他有同科,有鄉誼,有江西地方及朝中相熟的臣僚。”周詔卻搖了搖頭,對自己子嗣的將來並不多麽掛念,“此外張佐所言宮中大頭領,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不能一味重用。當此局勢,那些人也算是平衡妙手……”

他隨後就為朱厚熜分析起谷大用那些人的處境起來。

倚一時臂助,工具般的存在。

閣臣們想殺了他們,太後卻需要依靠他們,這其中還關系到朱厚熜在朝臣心目當中的印象……

總而言之,在周詔看來,宮中的大太監們不是不能用。

但他們本就劣跡斑斑,只能先暫時示之以恩過渡一下,用完之後就迅速祭旗收部分朝臣的心,樹立一個不會過分寵信太監的明君形象。

另外那些人如果不除,王府之中更值得信任的張佐、黃錦等人,又怎麽樣走到內官的頂端?

……

從這一天開始,王府的客人就越來越多了。

楊廷和等人為了要讓天下安定,在把江彬等人抓起來後就頒布了天子駕崩的喪訊。一同頒行的遺詔自然也隨即遣人前往各地官衙開讀,要讓各地重臣知道諸事已定,安心辦事。

京城中江彬等人被抓起來、京師九門戒嚴是何等大事?

所以遺詔是必須要頒布的,要不然楊廷和等人意欲何為?

各地重臣在京城皆有耳目,雖然有官方的信息傳遞通道,但必然還是自己養的私人更不惜馬力。

僅慢張錦一天,這個消息就傳到了湖廣高官的耳中,消息確鑿!

湖廣左布政使周季鳳、湖廣巡撫秦金等人,雖然現在不能親自過來拜見,但都遣了幕僚以問候王府的名義先來送送禮、表表心意。

與此同時,奉迎團一路要經過的地方,都開始了臨時整修。

安陸驛館更是大加修飭,準備迎接來自京城的大佬們。

這段時間裏,王府仍舊閉門謝客。

禮一概不收,人一概不見。

三月二十六日,奉迎團終於到達了安陸驛館。

以周季鳳、秦金等人為首,臉上的表情止不住興奮。

因為宣讀遺詔後,朱厚熜就是嗣君。而在宣詔的時候為了表示隆重,奉迎團要率領當地官員一起朝賀一番,這場面叫做小登基。

和天子有關的任何禮儀,都不能寒酸了。

“閣老,大宗伯,招待不周。”周季鳳此刻在驛館中滿面春風又帶著討好,“諸公一路辛勞,可還有需要準備的,但請吩咐!”

梁儲緩緩地擺了擺手:“國喪期間,都本分一些把。飲宴不要安排,今天大家都好好歇一歇,明日之事要緊。”

“是……”。

話雖如此,驛館之中還是熱鬧非凡。

當地官員難得有跟這麽多朝堂大佬打交道的機會,現在新君竟是藩王之子,朝中大政後面都要仰仗內閣來處理。

周季鳳等人能當面拍一拍梁儲等人的馬屁,又知道正德年間朝堂中的某些人肯定是要下來了,那不就多了很多機會?

串門拜訪、敘舊攀交,梁儲等人顯得疲憊但又不能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