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直言局面

張太後的臉色很難看,但只能請他平身坐下慢慢說。

一旁的張永和魏彬此時才差不多看完謝箋,同樣只覺得今天過於刺激。

殿下真是……好手段啊!

這是殿下自己的主意,還是他身邊招來的那位袁長史的手筆?

現在,他們也不免想聽蔣冕直言說說如今的局面了。

蔣冕斟酌一下之後開口了:“立嫡立長又或立賢立德,自古就一直有爭議。求穩,則立嫡立長;求治,則立賢立德。只是古往今來,賢德很難言說,又往往伴隨著腥風血雨、天家慘事,所以為萬世計,終究還是立嫡立長為主。”

“然而如今,殿下是兩頭都占著。先帝無子,此種情勢下選擇殿下,本就因為倫序而言立他更穩。現在若不繼嗣,稍許不穩之處,以殿下所顯露的聰明、手腕,又能彌補。”

張永頭皮發麻,不禁看向了太後。

這確實是手腕,連首輔的情緒都給刺激崩潰了。

蔣冕神情復雜:“殿下今日謝箋中所言,當得上一句聰穎過人。殿下有過人之姿,以十五歲之年紀,雖未獻一條明明白白可行之方略,但已堪稱神童。其義不容辭心懷坦蕩,也是君子之風。”

“遺詔會讓人如此釋讀,臣等與太後確有難辯之處。殿下先接遺詔雖顯心機,但若在安陸便爭起來,湖廣百官都在場,事情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秘而未宣,於殿下固然有利,於太後也是敬重,於臣等更是體面。”

“殿下不願棄血親而奉大宗,於孝道無缺;殿下願以己血脈繼為大行皇帝之後,於忠字無缺;殿下心懷祖宗江山社稷,為大明子孫萬代有奮身之志,既仁且勇;殿下未至,臣等已有退意,豈非有謀?”

“若因太後與臣等堅持須繼嗣再繼統,殿下果真辭位安於王府書海泛舟,那便又是言而有信。如此一來,天下悠悠之口,卻不免臧否太後與臣等之用心。太後不願孝廟絕嗣固然情有可原,臣等畏懼傳承無序固然是老成之舉,但舍此有仁有義、既忠且孝、禮智兼備、言而有信之君,終歸是下下之策、更兼有自私自利之譏。”

聽到這裏,太後的心涼透了,似乎已經完全沒了退路。

“殿下奉的是太後與臣等所擬之遺詔,大義名分已在手。太後與臣等可再改遺詔,但若要忠於大行皇帝,則只能擇幼子繼嗣為大行皇帝之後。此中弊處,先帝大行之夜已經言明。”

“介夫十二歲中舉、十九歲中進士,年少成名。以介夫如今之能,得見謝箋之前也只有個殿下受人蒙蔽、想率百官勸服殿下的主意,不也是因為木已成舟嗎?如今既見謝箋,便知殿下心志甚堅,恐怕勸不動了。”

“太後,遺詔既已頒行,殿下雖尚未登基,在天下人心目中卻已是君父。此刻固可再行廢立,但那無異於謀逆。恕臣直言,繼嗣再繼統之事,勸不勸,在於臣等;聽不聽,決於天子;服不服,禍起蕭墻後能不能平,又在於文武百官與民心向背。”

“只要殿下一意孤行,那麽百年後,無非是史書上誰為昏君、誰為亂臣的定論而已。現在殿下用這封謝箋告訴了臣等,如果他不聽勸,百官臣民,大概還是會服氣的。縱有禍患,以殿下之英武,大概也是能平定的。唐太宗有玄武之變,我大明太宗有靖難之舉,然則如今誰人會說這二位不是明君?”

這下子,張太後、張永、魏彬他們是真的呆了。

唐太宗、明太宗的話都說出來了,夠直白的。

“……毛閣老,你也覺得是這樣嗎?”張太後語氣都變得慌了起來。

毛紀行了行禮:“九五至尊,權柄何其重?昏君行之,則天下大亂。明君執之,則天下大治。自古以來,為正君道,必先立儲擇名師教之。繼位後,又設百官輔之、言臣諫之。正君道之舉,往往也以君臣相爭為表象,有君臣爭權之嫌。”

“殿下生於安陸,長於安陸,未得名師而教。殿下固有偏激之語,臣等之忠言固然逆耳,也必相繼諫之。殿下今日之言,志向雖高,亦不免剛愎自用、小覷國事之艱!繼嗣再繼統是穩重之選,富國強兵更不是一句不可因循守舊便能一蹴而就。明日行殿前,臣必向殿下秉公直言!”

張太後氣急敗壞:“未得名師未得名師,你們現在眼裏就只有他登基後如何秉政了嗎?繼位名分怎麽辦?”

蔣冕和毛紀只能跪在那裏不說話。

張太後心如死灰:現在內閣大臣竟沒有一個阻止他以繼統不繼嗣的態度登基了。

這都是那謝箋裏的一句因循守舊,又或者那一句對大行皇帝不忠。

難道只能自己下懿旨廢了他?

“本宮明白了。你們都想留個好名聲,這麽說來,現在其實是在勸本宮不要因此一意孤行。若本宮就是要另立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