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登基詔書的問題

朱厚熜深深地看著他們,現在他越來越傾向於內閣那邊是在跟他這個皇帝打時間差,而不是不能改。

恐怕剛才這段時間裏還添加進去不少新的,所以後面八十一條新政才顯得條理混亂。一會說宦官,一會說民生,一會又跳回宦官。

那麽長的登基詔書,又這麽亂,短時間裏朱厚熜又能看出多少問題來呢?恐怕他們就是這樣想的。

朱厚熜在沒有見到登基詔書以前,也以為登基詔書就只是個禮儀文本。

但他細讀之後,才發現這登基詔書中實則定下了本朝的“施政方略”。

非常具體,具體非常!

這種總方針一般的東西就那麽倉促之下遞給了他,朱厚熜哪能一下子全接受楊廷和他們的方法?

兩邊又僵在了這裏,朱厚熜剛給了一個“要開經筵”的甜頭給他們,現在又因為登基詔書中起了紛爭。

前面那些表述倒還好說,但這麽多具體的國策方針,楊廷和他們是不想退讓的,朱厚熜又不能全盤同意。

大體上,這些方針政策是“撥亂反正”,可以說是“去正德化”。

朱厚照這個堂兄十六年來施行的一些政策基本都被廢除了,但你不能說楊廷和他們是真的要改革。

他們是要復古。

回到弘治年間的狀態,同時也就通過限制錦衣衛、限制宦官、革除皇莊皇店、提倡勸諫等限制君權。

文華殿中陷入了沉默,朱厚熜放下了詔書說道:“令在京在外各衙門自行議奏裁革詔書所言之外其余正德以來弊政更是荒謬。這就是說,你們倉促之間未能寫全,正德年間竟無一條好政令?你們讓朕帶著這樣的詔書去謁告皇兄幾筵,受命登基?”

楊廷和等人跪了下來,卻不爭辯。

朱厚熜只覺得宮中某處,他堂兄的棺材板此刻一定很激動。

鎮國大將軍屍骨未寒呐!

人亡政息莫過於此,楊廷和他們是真的狠。

現在朱厚熜倒有點理解他們了,這得是多強烈的正德PTSD症狀?

而他朱厚熜之前同樣非常強勢,怪不得楊廷和他們聲淚俱下。

“別急,真的別急。”朱厚熜嘆了口氣,“現在反過來了,倒成了朕勸你們緩一緩。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你們這是大火顛勺啊。今天朕在這應允你們,該改的,一定改。先把這八十一條理一理,如何歸納為幾大方面的弊政,要往什麽方向改,改出什麽效果,把這些寫清就行了。時間緊迫,開會開會。”

楊廷和他們幽怨得很,你也知道時間緊迫,把年號和那幾句話改一改不就行了?

就在文華殿中,皇帝還沒有登基,第一次禦前內閣會議就這樣召開了。

會議主題:皇帝本人的登基詔書審定暨嘉靖一朝施政方略。

會議主持人皇帝對詔書中諸多新政排列之混亂發表了充分的吐槽,以此為由將諸多新政歸結為數類,即:施恩寬赦、訴冤獎功、冒濫冗員、限制宦權、澄清吏治、改革經濟、調整司法。

其中,在宦官、吏治、經濟、司法等牽連甚廣的方面,只寫明了將會往什麽方向改,力求達到什麽樣的效果,但暫時並不寫清具體的措施。

事實上,這幾個方面本身也只在限制宦官這些方面他們寫得明明白白,揮刀一頓砍。而其他方面則大多老調重彈,就好比清丈土地、減免賦役,寫是寫了,卻不像限制宦官那樣有清楚的具體做法。

皇帝本人最後總結道:“這樣一來就有條理多了。內臣過去十多年指手畫腳的地方越來越多,朕也知道。但內臣和外臣是天子的兩只手,你們可不能讓朕真成個殘疾。兩邊都改出什麽效果來,白紙黑字,朕會認。”

與會眾閣老只能苦著臉先接受了這種和稀泥。

不能說沒有收獲,有一些弊政陛下確實痛快地接受了他們的意見。

但這又是輸了半局,陛下確實一步步都對話語權不松口。

年號他定了,新政他也插了手。

讓人煩惱的是:他定的年號確實不錯,很有水平;而新政的意見,他竟也說得頭頭是道。

現在眾人親眼所見:他可不是亂說的啊!

雖然沒人在旁邊教他,而且純粹是針對詔書中新政就事論事,他居然都有些見解,用來反駁他們意見的話也頗有道理。

所以當他離開文華殿之後,四個閣臣看著他的背影心情很復雜。

梁儲最先長嘆了一句:“熱鬧日子還在後面呢。”

所有人都有共同而明確的認識了:不能把他當個不懂事的孩子。

真怪啊。

誰教的?

袁宗臯只送到了這裏,面向楊廷和他們的目光,袁宗臯一臉無辜。

我只教了他識字,真心的。

就路上這些天的時間,夠教什麽?陛下說出來的見解,老夫都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