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皇帝的數學手稿

參策們都明白了皇帝胸中有一局棋,棋盤是整個天下。

參策們也都知道了自己是其中各色棋子:不能沖鋒陷陣,就會被對方兌子。

參策們甘心嗎?

不甘心!若是一切如舊,他們仍能安享高位。

但時代變了,皇帝不一樣了。

朱厚熜已懂得使用君權,所以參策們被他趕上了船,只能朝著一個方向前進。

可他不會寄希望於參策們本身,他的國本、他的京營,都是這個時代之下無與倫比的利器。

從正德十六年十月下旬登基為帝到嘉靖元年十二月,朱厚熜並沒有離開皇宮很多次。

這是為了帝位穩固考慮,也是因為他無心去看什麽民間疾苦。

從五百年後的時代穿越至此,他清楚如今大概會是什麽樣的民間疾苦。

那些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他面前,他無法做到無動於衷;那些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他面前,他也清楚許多事情會無能為力。

因此他告誡著自己,他已經是帝國最重要的一個政治人物,他需要冷靜地去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現在的他看來,其中一個正確判斷就是:他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

可他前世只是一個會計,他不懂得什麽技術具體的原理,他沒有別的金手指。

他所知道的常識、知識,在這個時空裏要發揮作用,都要落腳於人。

依托於他的重視、他給予的資源,這些人才會得到重視、有動力、能夠心無旁騖地去鉆研某些東西。

歷史上某些技術的突破常常以數年、數十年甚至百年為單位才能完成,朱厚熜急也急不來。

他只能盡力用好這些人。

正如最開始在南洋長大、混飯於葡萄牙人船隊、最終被大明“勸降”的戴明。

應允了兵仗局掌事太監趙運發的要求,廣東按察使汪鋐勸降的楊三、戴明二人中的一個來到了京城,負責協助兵仗局改進西洋人火銃、槍炮。

戴明是大明後裔,但他自小在南洋長大。

他聽說過關於大明的故事,知道鄭和曾率船隊遠渡重洋,遠播四海,但他並沒有接觸過大明。

後來,他被汪鋐派人勸降了,他幫助廣東海防道將葡萄牙人趕出了屯門島,他來到了京城。

他有了個萬法館供奉的身份,他工作於兵仗局,他也清楚了什麽叫大明。大明究竟有多大的國土、多少百姓、多強盛的國民。

今天,他見到了皇帝。

北京城郊,京營校場,大帳之中,他跪在了一個人的面前。

“戴明。”前方的聲音響起,隨和又輕松,“朕已經聽說你很久了,只是每次去萬法館,你都在兵仗局的火藥局那邊忙碌。”

“……臣既受皇命,不敢懈怠。”戴明謹記著趙運發他們教導的見駕禮儀。

“起來說話,不必拘禮。”朱厚熜看著面前這個人,等他站了起來就說道,“若非有你,朕的將士沒辦法用上更好的火槍、威力更大的火炮。”

“……臣不敢居功。”

“你是萬法館供奉,朕之下,無人能指使你。”朱厚熜強調了他的身份,隨後才和顏悅色地問道,“以你之見,大明火器若要進一步擁有更強威力,朕需要如何支持你?”

戴明實際是很惶恐的。在葡萄牙人的船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船員,頂多因為火器方面的經驗不等同於最底層的船員。

可是皇帝延請他為萬法館供奉,京城之中衣食無憂,到了兵仗局也是人人聽命。

於是戴明回答道:“臣所知已盡數如實相告,臣本是一個普通人,陛下之問……臣不知如何作答……”

“若無喜好,你不能於火器之道有這樣的經驗。”朱厚熜看了看他和兵仗局底下的其他火藥大匠,“萬法館不同於翰林院,不以聖人學問分高低。只要於國有益,都可成為朕的萬法館供奉。俸祿、尊榮、子孫,朕都能盡力滿足。戴明,趙運發,今日檢閱爾等大半年來成果,朕拭目以待。”

“臣必盡心用事,不負陛下所托!”

朱厚熜笑了笑。

火藥究竟要如何改進配方?火器究竟該如何設計制造?兵卒究竟該如何使用新型兵器?

朱厚熜一竅不通。

可他是皇帝!

他只需要一句話、一個命令,總能激勵一些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或許慢一點,但不會錯失良機。

大帳之外的不遠處,郭勛安坐於馬上,面前是神機營下轄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

“去年去剿匪,今年沒有去!”

郭勛騎著馬在這神機營五千巡視著,用上了他最大的音量嘶吼著。

“但是今年,陛下來檢閱你們操練得如何了!”郭勛面紅耳赤,“個個都是拿餉銀的潑才!你們的銀子,每年定數,是不是都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