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大明新力量

養心殿裏,朱厚熜確實正看著唐順之的答卷。

有了特別關照,唐順之的答卷自然是第一批被謄抄完的,然後第一批被送到了同考官那邊閱完卷評完分,而後才送入宮中。

這其中透露了很多的有意思。

首先楊慎知道皇帝留心這個唐順之,但並沒有讓更多人知道,只是楊慎清楚這件事。其他人雖然在第一批答卷裏就評完了分,但並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來歷如何。所以,他們是先給出了分,不影響唐順之的會試排名,這才被呈入宮中。

其次,楊慎也清楚了:皇帝這樣安排,就根本無所謂唐順之的成績如何。即便評分不高落地了又怎樣?應試舉子多少?簡在帝心的又有幾個?會試在陛下心目當中,並沒有那麽重要。

最後,陛下著重要看的,只是第三場考時務策的答卷。皇帝對於時務更加偏重,楊慎更加明確了。

回想這四年多來的廣東得失,楊慎一時有些恍惚:實務與學問,確實相去甚遠。但陛下為什麽一方面能如此重視實務,一方面卻又寫得出那《臨江仙》?

今科會試,一共五道時務策題。

湖廣平叛一道,屯門海戰一道,黃淮水患一道,寶鈔之弊一道,科則之弊一道。

科舉考題,比大多數人以為的,其實要更貼近實際一些——都是當下皇帝和朝廷關注的重點。

朱厚熜關注唐順之,自然是因為他的名頭。

在嘉靖一朝的名臣之中,唐順之留下的名聲並不算大,畢竟同時代有太多牛人。

但唐順之這個名字因為那個歷史迷老友的絮絮叨叨,還是深刻地留在了朱厚熜的腦子裏。

其他的不必講,文武雙全,戚繼光的老師,這就夠了。

戚繼光已經出生了。戚景通此生官運變化,接替馬澄擔任山東都司都指揮使後,他終於生下了自己的兒子,也命名為繼光。

爹還是那個爹,就不知道對他的教育會不會跑偏,會不會有另外的變化。

但徒弟也許會變得不一樣,師父卻已經是個成年人。

唐順之有水平!

朱厚熜看完了他在這會試上的答卷,掩卷輕嘆。

在這份答卷上,唐順之重點表達了對廠衛作用的贊賞,提出了“定廟謀”、“實軍伍”、“精教練”、“足兵餉”、“清屯種”、“鼓軍氣”、“公賞罰”、“散賊黨”、“嚴城守”、“降宣諭”、“用間諜”等十個原則。同時,也大膽地提了出來皇帝既有意令諸王“無旨不得離京”,則之前封睿王就藩衡州確實有做餌之嫌,“廟謀”這個環節,有待商榷。

算得上直接批評皇帝的決斷了。

而屯門海戰、黃淮水患、寶鈔之弊、科則之弊,唐順之也都一一給出了見解,顯示出他並不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普通舉子。

今年考綱雖然沒變,但這時務策五道一涉政治軍務、一涉海戰和外交、一涉地理民生、一涉經濟、一涉賦稅,對考生知識面的要求仍舊是很高的。

唐順之交出了水準之上的答卷。

現在朱厚熜掩卷輕嘆後,也只是因為確認了唐順之確實有兩把刷子之後的欣喜。

他自己把現在的重心放在了思想、軍事和技術上,不代表他忽視其他的方面,尤其是忽視對各種方面都影響最大的人事方面。

繼楊廷和、費宏、王瓊、嚴嵩、張孚敬等這一輩人之後,大明的新力量該準備登場了。

唐順之,應該是發光發熱的,而不應該因為黨爭和其他原因蹉跎一生。

但不急,還有殿試。

會試既畢,朱厚熜要準備殿試的考題了。

殿試只會有一道題。往常,是由內閣大學士等人擬定數道,由天子選定一道。

到現在,皇帝既在學問上已經“建樹非凡”,又寫出了《臨江仙》這等絕妙好詞,費宏這個宰相也暫時“知足”,殿試題便由皇帝“勞神”了。

不同於正德十六年的“問何以富國”和嘉靖二年的“論變法利弊”,今年,朱厚熜擬了很具體的一個題目,也是他要長期關注的一個問題。

【其一:大明舊制,依魚鱗冊、黃冊,以本色、折色定額田賦,以均瑤、力差、銀差、雜泛等法征發職役,並鹽課、鐵課、茶課等住諸課及市稅、關稅、舶稅等諸稅以充盈歲入。官田、優免、折銀,此賦稅徭役三大患。】

【其二:凡錢糧軍儲等項,洪武、宣德間,應本色者征本色,應折色者征錢鈔。頃來凡遇征輸,動輒征收銀兩。每歲編收銀,或獨名或朋名,有傾銷、滴補之苦;收時,有秤兌、火耗、常例之苦;解送,有折耗、等候之苦。每收銀一千兩,費銀五十乃至百兩。】

【其三:民間有議:今大小官吏,案牘紛繁,十倍於古,延幕辦公。紙筆飯食之類,百無一有,束手縛足,聖賢莫措,勢不得不內部取之外省,大吏取之州縣,滴滴歸源,仍屬取之於民。又言曰:近代之貪吏,倍害也,甚於唐宋之時。所以然者,錢重而難運,銀輕而易變。難運,則少取之而以為多;易責,則多取之而猶以為少。非唐宋之吏多廉,今之吏貪也,勢使之然也。然銀之通,錢之滯,吏之寶,民之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