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掌控溫度的人

嘉靖五年的貢士們受到了來自申論式材料分析題的大大震撼。

農歷三月,太陽不烈,但許多人的額角和身上沁出了汗。

在前方的大殿門口,是站在前方俯視著他們的皇帝,還有皇帝身後的二十四參策。

那又是另一重壓力。

快走吧您們嘞,反正也只是出於禮儀先過來瞧瞧。

不然的話,就好像要在關公面前耍大刀。

實際上許多人還不知道該怎麽耍。

這道題他們不會答,太難啦!

現在審題環節,第一則材料大略概括了大明的賦稅徭役制度,同時也給出了天子認為的三大患。官田、優免、折銀,皇帝定了性這是患,你至少得知道它們分別指代的是什麽、有哪些具體情況、為什麽是禍患吧?

第二則材料太接地氣了。什麽叫朋名、獨名?什麽叫傾銷、滴補?秤兌、火耗、常例有哪些苦,給誰的苦?許多兩耳不聞窗外事、碰到論虛的時務策還能掰扯得像模像樣的貢士們此刻傻了眼: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麽?

第三則材料只是呈現了一個觀點:有人認為,是白銀導致了貪腐更厲害,白銀讓銅錢流通不暢,讓官吏以之為寶,讓百姓痛恨不已。

好,折銀是賦稅徭役三大患之一,征銀會產生很多流程上的麻煩,還疑似加劇了貪腐,但問題又為什麽不只是論其弊,而是利弊?利在哪?

龔用卿眼神有些忌憚地看著這殿試策題。

以他的聰明才智,從邏輯的角度,他下意識地察覺有坑。

這殿試策題裏,埋了深淵一般的巨坑!

還有策題以外的材料,那就是許多人平常議論著的一種傳聞:聽說朝廷要廢鈔行銀。

無風不起浪!

焉知朝廷不是真有此意,先放出點消息看看民間反應?

君不見那第三道題,是突然拔高到了如今錢法利弊的高度?

但若朝廷真想行銀,這殿試策題為何盡談銀之弊?

坐在這太陽底下的嘉靖五年新科貢士們看到此刻的殿試策題,想到三年後還不知將會考什麽新花樣,他們不由得在內心裏泣不成聲。

總算!總算今年已經抓住了此生僅有的機會,僥幸過了會試這一關,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進士!

三年後還想進?很難的啦!

當此時刻,唐順之有點古怪地擡頭偷偷看了看皇帝和重臣們。

若從王司馬那《實踐學與辯證法之考》來看,其中一個觀點便是萬事萬物皆有利弊兩面,其變化之中,危或轉為機,此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

這殿試策題……如今看來若不粗通那實踐學與辯證法,只怕會不得其要,落入陷阱。

要知道,聖賢經典之中雖有中庸之語,然儒門子弟卻往往對錯過於分明、正邪過於明確。君不見朝堂之上,要麽是大忠大義大才大德,要麽便是大奸大惡大貪大謬?

那麽,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一道題,該如何破題?

唐順之輕輕閉上了雙眼,手緩緩地先磨著自己的墨。

……這道題還得明史,得清楚那開國之初的寶鈔是怎麽一步步變成這模樣的,賦稅又是為什麽開始折銀的。

事情不會無緣無故地變成這樣,這行銀利弊當中的“利”字,恐怕就藏在其中。

既然萬事萬物總有利弊兩面,只怕不可能杜絕弊處,只能想方設法彰其利、防其弊。

唐順之睜開了眼,第一個提筆落墨:

【臣對:】

【臣聞禍福相依,智者識道流行;前後因果,明君察勢導引。蓋道之流行,於盛衰變化之際不可執作;勢之導引,非利弊更易過甚莫能違逆。聖人之治天下,當察盛衰、明因果,而後因勢利導,化險為夷,禍中生福……】

破了題,後面就是例行的一通對太祖高皇帝及當今皇帝的吹捧。這些內容,每個人都已經提前想好了寫法,於是唐順之越寫越順。

進入到了這個環節,朱厚熜看了幾眼神色各異的考生們,也特地看了幾個人,隨後便先行離開了。

讓他們答吧。

到了養心殿,蔣太後上前問道:“如何?”

朱厚熜無奈:“……那幾人確實是儀表堂堂。”

是的,今天還有另一個任務,蔣太後專門叮囑他,一定要好生瞧瞧幾個張佐呈報裏面的知名才俊。

妹妹思春了,想嫁人了,朱厚熜也就懶得再糾結什麽。

阻攔什麽的反而很怪,把姐姐的駙馬派出去公幹兩年也讓朱厚熜在母親和妹妹面前的言語沒什麽說服力:你那叫為姐妹好?

只能說尊重他人命運,想成親就成吧。

蔣太後聽了朱厚熜的話喜上眉梢:“既然駙馬亦可為官,那便成了。待殿試後,皇帝便記著一下此事,早些定下來罷,免得被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