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陸地神仙

京郊五軍營大營內,氣氛日顯隆重。

從這個月開始,這裏將有持續一個月的熱鬧。

首先是武舉會試。

今天武舉制度再改,鄉試只比武藝。

會試部分,第一場是文試,考的也只有兩樣:識文斷句與否、大明會典熟不熟。

武進士不能真的大字不識吧?相比以前,這武舉會試的重心已經大大偏移,原先著重考的謀略和儒家經義,只會留到最後殿試這一關。

現在,五軍營內已經在著手考第二場。

俞大猷已經去京城貢院裏走了一回,對第一場的成績,他還是很自信的。

雖然不曾中舉,但要看跟誰比。

目光從身邊那些改變了沮喪臉色、變得躍躍欲試的同科考生身上挪開,俞大猷像他們一樣望著這大校場的布置。

首先便是校場周圍隔上十步便豎起的一面旗幟,大明三辰旗和大明軍旗獵獵招展,紅底的旗面如同熱血流淌、圍住了這校場。

點將台上,搭起了彩棚。

彩棚之中,排開了一行書案,現在還空著。但是彩棚上方正對著眾考生的,有一個長條綢布,上面貼了斜放的四方宣紙,一紙一個大字,連起來便是:嘉靖五年武舉會試武試。

而在點將台正前方,校場內又按照將要考的科目,由矮一些的旗幟分割成了四個區域。

第一個區域在點將台的右前方,一端呈長條形,另一端則是一個半圓形。半圓形的那一端,擺了十個箭靶。長條形的另一端,則在場地中央及盡頭設了一些木馬、假人。這裏,是考馬射和馬槍的。

第二個區域在點將台的左前方,這個區域眾人很熟悉,考長垛、步射穿劄和步刺。

第三個第四個區域都在點將台正前方,一個區域裏面放了石鎖、鐵鎖和砂袋,這是考翹關、負重的。另一個區域裏則只有一個比武台,這裏考拳搏、兵器。

現在,考完了第一場文試的武舉人們還在等候,但校場外面的五軍營營房裏,正不斷傳來齊聲的吼叫。

“一、二、一!一、二、一!”

伴隨這些吼叫的,還有不知腳步一起踏在地上的聲音。

這些聲音有很多組,他們並不是同時在行動。

這些吼聲和腳步聲,就如同沉悶的戰鼓一般,在這些武舉人等候之時敲響他們的心。

這就是大明京營裏的操練嗎?

此時此刻,在點將台後方的五軍營主殿裏,考官們正匯聚一堂。

“總參在邊鎮便知,一人武藝再高,如今火器之威,縱有厚甲也無濟於事。這武舉,還是要更重營陣、火器、兵法謀略、天文地理!”

楊一清聞言笑而不語,聽他們爭辯。

“宋侍郎此言,那是混淆了將帥之別。”現任的兵科總給事張經反駁道,“如今武舉鄉試、會試考較科目更近於唐時,蓋因武舉人及尋常武進士,陛下用意在於選猛將。會試才開始有文試,殿試才考兵法謀略、天文地理,武進士更要去兵學院進修。這是不讓猛將有不能出人頭地之憾,也讓帥才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毫無勇武。”

“狹路相逢勇者勝!”來擔任考官的,還有來自三大營裏的其他武將和各邊鎮派來的武將,“短兵相接之時,兵卒看著旗校,旗校看著將官。軍伍之中,將官有的以勇武服眾、激起士氣,有的指揮有方謀定後動。但相比起來,還是以勇武服眾最簡單!我看會試之前只看武藝沒問題!”

“營陣、火器、戰車總該考吧?”

已經處於退休狀態的顧仕隆微笑了一下,沒說話。

自有人反駁:“若非已經在軍中任了至少把總,哪來的機會去琢磨什麽營陣?火器,戰車,那也是在戰陣裏,人多了,講究戰法,這才有用。況且,武舉人武進士那是要做將官的,他們需要自己用得一手好火器、好戰車嗎?張兵總說得對,不是還要去兵學院進修嗎?”

眼下還沒正式開始,他們先在這裏爭論起這一次武舉的科目設置。

此刻兵部的考官和那些觀念上更加推崇“智勝”的,覺得武舉考試考兵法謀略、天文地理太少了。有些人更是覺得,仁義道德這些儒家經義,又豈能不多考一些?若選拔出來的是不知忠義之人,那豈非將來添亂?

五府和邊將考官則知道皇帝這是一級一級地選拔,取得武舉人頭銜基本上只看武藝,那是給更多底層官兵出頭的機會。至於文韜武略,這東西要看天分的!層層選拔,還有進修,有本事的終究會冒頭。

軍務會議的參謀、皇明大學院兵學院的“五嶽”和教授、兵科總給事張經等考官,則都根據各自的理解去發表意見。

“且莫要再爭了。”楊一清看時間差不多了,開口說道,“今年武舉改制,其中得失,諸位待武舉殿試結束後都可具疏上奏。如何才能更好選拔出勇將帥才,這個自然要一科一科改進。時候不早了,我等去校場吧。”